正文 第2章 二阿訇(1)(1 / 3)

一位姓韓的科室主任對我說,老先生,我們要在你頭上打洞抽血。我說:“當年名醫華陀要給曹操開刀,送掉了自己性命,你們有這個膽量?”韓主任說,沒想到你老還這麼幽默。你放心,我們可是比華陀厲害多了。我說,既然這樣,那按照我們穆斯林的說法,就是安拉的定然,你們就放心打洞吧!

——主人公的話

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學名和經名。烏魯木齊的穆斯林,老老少少都叫他二阿訇。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二阿訇大都是年輕人,這位二阿訇不一樣,他可是一位耄耋老者。

知情的朋友介紹說,從口內到口外,二阿訇在6座清真寺當過20多年的伊瑪目,按爾林45和經曆,是應該稱他阿訇的。之所以都叫二阿訇,是因為他50多年前一到迪化,就在青海寺擔任二阿訇,而且一當就是5年,現在烏魯木齊五六十歲的回族人,不少在二阿訇手下學過經。一聲“二阿訇”,鄉親們叫得親切,老阿訇聽得順耳。

二阿訇生在青海化隆縣47卡力崗48的爾東目莊子,他究竟是哪個民族,人們說法不已,有人說是撒拉族,有人說是藏族,也有人說是回族。其實,從父親的血緣分析,二阿訇就是撒拉族。

清乾隆46年蘇四十三事件之後,撒拉族人口銳減,原循化縣的12工並為8工。後來一些人遷移到附近地區,在化隆縣境內形成了甘都、卡力崗、上水地、黑城子、十五會等5個工,與循化8工呼應,俗稱“外5工”。二阿訇的先祖原來住在甘都工,後來曾祖父到卡力崗當了上門女婿,嶽父先輩是藏族大喇嘛,是道祖太爺到卡裏崗傳教時歸依了伊斯蘭的,所以從祖父那一輩起,他們就是地道的卡力崗人了。曾祖父夫婦生有4男,老四與一王姓回族女子成婚,一直沒有生育,到了中年才得一貴子。依當時風俗,擔心夭折,落地後就讓一位多子的韓姓男子抱了抱,由此取名馬韓抱。

馬韓抱自小爭強好勝,少年時在莊子上出了名。誰家孩子欺負了他,就一門心思報仇,白天沒有機會,晚上去人家砸窗戶。及長,到寺裏念了幾年經,懂得了一些教門知識,性格也越發耿直。十五六歲,同王姓回族女子成婚,常常替人打抱不平,成為卡力崗公認的“硬杆子”。20歲那年,河煌起義54爆發,馬韓抱參加義軍,曾在卡力崗痛擊清軍先頭部隊,後來。董福祥調大批援軍包括回族軍閥的部隊參戰,義軍慘敗,重要首領均被殺害。二阿訇小時候聽人講:董福祥軍在鎮壓起義過程中打開殺戒,數萬穆斯林死於清兵屠刀之下。董福祥又派馬福祿兄弟到臨近卡力崗的米拉溝等地“善後”,馬福祿為表忠心,也殺了不少人,傳說嫌交人頭不便,改交耳朵。

馬韓抱為人機靈,在官府“善後”前,就帶著父母、亡故前妻留下的兩個女兒和剛過門不久的新妻子,全家6口,一路艱辛,逃到了包頭。在包頭聽說王姓舅舅在迪化,就又買了兩條驢,數千裏奔波,來到口外,住在紅廟子附近,在舅舅資助下做生意,收入可觀。當時新疆有從喀什經塔什幹到伊斯坦布爾,再乘船去麥加的朝覲路線,馬韓抱計劃積攢點錢去朝覲,可是老父對老家那裏戰亂後留下的幾個孤兒孫子始終牽腸掛肚,於是13年後一家又返回卡力崗。二阿訇的大姐這時已經結婚,姐夫和二阿訇他們一起生活,因為老家是西寧人,也高高興興一塊回去了。

這時,馬韓抱的妻子思念前夫的孩子,而且因為到馬家後一直沒有生育,自感慚愧,主動提出離婚。馬韓抱同她感情不深,也就沒有執意挽留。當時在青海特別是化隆山區,口外客的名聲很大,因為沒有一定財力,別說在口外生活,去都去不了。馬韓抱身著德國鍛料衣服,還牽著幾批高頭大馬,一時名揚四方,一些姑娘和喪偶的年輕媳婦得知消息,紛紛托人說媒。一位馬姓回族女子,雖然離異在家,但是當地名門閨秀,人長得漂亮,又聰明伶俐,所以馬韓抱一下子就看中了。馬氏當時父母雙亡,由舅舅做主,說不要任何彩禮,隻要求娶她者須當上門女婿,好照顧兩個弟妹。馬韓抱心想結婚後再說,就一口答應。成婚不幾天,他就鼓搗妻子,說你們莊子那有我們那裏好,悄悄領妻子離開了。馬氏舅舅是當地有名的“辣子”,怎能善罷甘休,一紙訴狀告到了官府,後來官府調解,補送了500串銅錢的彩禮,才得以了解。

馬氏滿懷希望到了丈夫老家,沒有料到丈夫帶來的幾批馬不服水土,已經死去,除了幾套鍛料好衣裳,丈夫家裏並沒有錢財,日子較之娘家困難得多,便不安心起來,悄悄給自己叔叔訴苦。嶽叔很體諒侄女婿,反過來給馬韓抱出主意:你是見了世麵的人,困在這裏幹什麼?還不如領媳婦出去逛蕩!馬韓抱便領著新婚妻子,先到民和縣川口鎮,期間生了一個女兒,數月後夭折。又到蘭州窯街,最後到天祝花藏寺附近住了幾年。雖然沒有掙上什麼錢,但夫妻之間有了感情,又都思念親人,於是一同回到了卡力崗,安心住家。到老家後,先是生了兩個兒子,又生了兩個女兒。民國15年(1926年)三四月間,生了最後一個兒子——由努斯,就是後來的“二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