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如大地般厚實(1 / 1)

初識陳方梁老師,是在一次文友聚會上,覺得他其貌不揚,才不出眾,酒量尚淺。相處久了,感覺也變了,長相有模有樣,談笑風生,才情並茂。春節前,他一年的期盼化作滿足,喬遷新居,出版新書,可喜可賀。正月初六,友人相約,共赴霞景水岸觀新居,看新書。

《好大一棵樹》猶如一壇陳年老酒,每晚淺嚐幾盅,微醺而眠。尤其是《靠小海》《釣螃蟹》《與牛共舞》等童年稚趣,自然地開啟了我記憶的閘門,許多童年的往事曆曆在目,以致好多個夜晚都在閱讀與回憶相互交替中跌入童年的夢境。

人類具有豐富的感情世界,陳老師以樸質的語言,簡潔的筆墨,真摯的情感,細膩的敘述,清新流暢地把這種感情描述得入木三分。全書以鄉情、戀情和親情作為三大主動脈,《最後一個剃頭匠》《七姐妹灣》《琴聲悠揚》《雜感人生》等一些人、事、物、景和感悟點綴其中,內容充盈,且不乏寧海人之口吻,讀來朗朗上口,倍感親切。

鄉情樸素無華,濃鬱醇厚,表達了一個遊子對故鄉的灼熱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戀。原來對東嶴了解甚少,讀了《抱愧鄉土》《尋找家鄉》《山路鄉魂》,才知東嶴地形如一艘停泊於海邊的船,兩條山溪夾村而流,在村前彙集入海;東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千舟競發,商販雲集,經濟繁榮,“終成寧海出南門第一大村盛名”;東嶴“鄉人富而思學,延師導教,人才輩出。宋有周弁,嘉祐六年中進士,乃寧海曆史上第一位進士及第;其子五人亦皆登科,史稱一門六進士”;東嶴有“好大一棵樹”,不知樹有多大的小朋友“手拉手貼著樹幹繞圈圈”;東嶴有座“狀元峰”,曆代趕考學子都要朝著它頂禮膜拜,以祈中榜題名;東嶴有條“老街”,“路是卵石路,終年被踩踏,烏黑滑亮”;還有那長車門、米糊羹……

戀情是純潔甜蜜的,當一邁進愛情的宮殿,“我的心就猶如春風拂過”,“心裏開始滋長出一種異樣的情緒”。於是,我們牽手,走過小橋,走過田埂,走過小巷,“一起坐在海堤看月亮,依然牽著手”。心裏默默地期盼著牽它一輩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然而初戀又是苦澀的,走進結婚禮堂的,多數並非初戀情人。鄧麗君也唱出《難忘初戀的情人》的憂傷,因為初戀的青澀懵懂、因為初戀的純真美好,因為初戀的刻骨銘心,才難以忘懷,所以“當她把手交給另一個人的時候,我覺得天都塌了”,“我無數次來到你的窗外,整夜地徘徊”。心裏唯有祝願:“我看到你像蝴蝶一樣飛走,就堅信你一定有蝴蝶一樣美麗的人生”,以至幾十年後,當“我站在老屋的窗前,幾乎又聞到了你的氣息”。

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無私的感情,就像魚和水,無法割舍。當年陳老師高考體檢查出心髒有病,去上海手術治療需要很大一筆錢,考慮母親體弱多病,需要用錢,想放棄。是家裏變賣所有值錢的物品,“父親很堅決,和弟弟一起把我綁架到了上海。”“在我賺到第一個月工資時,母親去世了,我捧著手裏幾十元錢,心裏極度愧疚。”是啊,為了兒子治病,母親從此未進過醫院。“等我病好回家,母親終於虛弱得起不了床,隻對我笑笑,我的淚就下來了。”濃濃親情,讀來催人淚下。陳老師的父親開明厚愛,盡管家境貧寒,勞力缺乏,還是硬生生地把三個兒子送進大學的校門。高如山,深似海的父親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讀《好大一棵樹》,猶如置身鄉村的樹蔭下享用原汁原味的農家菜,鄉土氣息彌漫身心,大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之感。合上扉頁,《好大一棵樹》根植心胸,仿佛與才情橫溢的陳老師是孩提時的玩伴,少年時的夢伴,“新詞一曲酒一杯”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