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黃帝姬芒(1 / 3)

在位起訖:前4514—前4476年。

生卒年:前4543—前4476年。

出生地:興和(今內蒙烏蘭察布市黃旗海東南)。

立都: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

年號: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

——————————————————————————————————————————

黃帝姬芒,男,姓姬,名芒,號軒轅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黃帝軒轅氏政權的首任帝。

姬芒的祖父是少典軒轅氏十三任大酋長姬連邦,他的父親是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

姬芒於邦卉十五年(戊寅,前4543)出生在興和(今內蒙烏蘭察布市黃旗海東南),興和是他母親的封地,姬芒少年時代一直和母親住在一起。青年時代來到父親身邊,一直追隨父親南征北戰,是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的得力助手。

公元前4514年,少典軒轅氏十四任大酋長姬邦卉突染重病,救治無效去世,姬芒在族人的擁戴下繼承了大酋長之位。

姬芒即位後,繼承了父親的遺誌,以武力威脅炎帝神農氏,迫使八任帝薑榆罔交出管理天下的執政權。炎帝神農氏此時國力衰弱,無力與軒轅氏抗爭,八任帝薑榆罔隻好交出帝位。於是,姬芒便在原涿鹿城以北重建都城,仍命名為涿鹿城。是年秋天,姬芒正式在涿鹿城稱帝,建立黃帝軒轅氏政權,自號黃帝。

黃帝降封神農氏八任帝薑榆罔於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薑榆罔不肯受封,率族人遷居於江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以醫為業,終老於江南。

炎帝雖然退位,但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還有許多部落不肯服從黃帝,黃帝姬芒隻好繼續領兵征討。據《史記》記載:黃帝東征到達過東海,蹬上過丸山(今山東濰坊市西南);西征到達過崆峒(今甘肅定西市岷縣西),蹬上過雞頭山;南征越過長江,蹬上過熊山和湘山(在今湖南境內);北征驅逐葷粥(匈奴),大會諸侯於釜山(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保岱鎮窯子頭村);“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

黃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帝王。

黃帝“合符釜山”,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統的國家基礎,他首創了分封諸侯、設職立官、統一政令、分散管理的國家行政機構。

“符”是一種玉製的圭版,原是氏族社會早期巫覡族長用來測量(規、矩)日影長度的量天尺,是權力的象征。是氏族首領身份和地位的證件。“合符”就是把原來各部落首領手中的“符”收攏到一起,然後共同拜祭,再根據每個部落首領功勞的大小,賜以不同等級的符圭,使他們受命於黃帝,獨領一方。黃帝“合符釜山”就在今河北張家口,如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釜山頂會盟石遺址猶在。

釜山會盟後,黃帝專門設置了負責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機構,稱作朝廷。黃帝政權設置的朝廷官員有“六相二史”。六相是:風後、太常、蒼龍、祝融、大封、後土。二史是:左史倉頡,右史沮誦。(《通鑒外紀》)

除朝廷官員外,黃帝政權還設置了我國最早的地方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共分八級,即家、鄰、朋、裏、邑、都、師、州。八家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通鑒外紀》)

黃帝政權首創“五官製”。五官又分為上五官和下五官,上五官以“天象”為名,以“官”為號,稱作:天官、日官、月官、星官、風官。下五官以季節為名,以“雲”為官號:春官號青雲,夏官號縉雲,秋官號白雲,冬官號黑雲,中官號黃雲。此為五官製。

黃帝任命鬥苞為天官,掌管觀天器(授規);命羲氏、和氏為日官;命常儀為月官;命鬼臾蓲(ou)為星官;車區為風官。

帝芒四年(辛亥,前4510),黃帝姬芒封東夷少昊氏於西部的若水地區(今甘肅、青海、四川境內),但他又不太放心,擔心他們背叛黃帝政權,便又把自己的兒子昌意降封到若水,賜姓為妘,以監視少昊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