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讀文章,問在五處(1 / 1)

上麵探討了一下假設提問法的一些基本要求。下麵以語文學習為例談談如何在學習中具體應用這種方法。

第一,在所學的關鍵內容處進行處理,然後提問。

所謂關鍵內容,是指對全篇文章有提綱挈領作用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它決定文章的走向),或是自己不易理解的疑點、難點等。結合具體文章來說,關鍵內容往往是閱讀材料中能體現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或者散文中的“題眼”,或者詩歌中的“詩眼”等。如果你能在學習中抓住關鍵問題,平中見奇、慧眼識珠,就能通過“提問——解答——提問”的模式排除疑難,學有所得。

第二,在內容的矛盾處提問。

有很多文章作者或有意或無意留下一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自己把課文理解得更深。以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為例。文章最後魯迅先生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詞不能不引起強烈的疑問: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在一句話中並列使用兩個矛盾的詞,他的用意是什麼?結合整篇文章,我們很快就可以整理歸納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孔乙己是一個被社會遺忘的可憐無比的人,對於他的死,根本就無人過問。因此,魯迅先生就用這句話來作為孔乙己人生悲劇的結局。並列使用的矛盾的兩個詞用意在於表明根據孔乙己的遭遇,無疑可以斷定他是死了,但他的死活無人過問,因此又隻能假設表示不肯定。這不正是魯迅先生用語精煉、恰當之處嗎?

第三,在伏筆置疑處提問。

很多文章由於謀篇布局的需要留有伏筆,為以後的發展留下空間。預留一手並不是文章中才有。愛好下棋的人都知道,棋著中有“閑棋”的說法,即在行棋布局中走出一步看似對當前局勢毫無關係的路數。但是這一步棋往往在數十著之後發揮相當大的作用,甚至會影響整個棋局的走勢以及勝敗!這就是“閑棋”的妙用。伏筆的作用與此類似。

以古文言文《促織》為例。文章寫成名重新獲得促織(即蟋蟀)一節,情節離奇,令人生疑。先是“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通“才”)舉,則又超忽而躍”;等到後來寫小蟲與村中少年的蟋蟀鬥,與公雞鬥,與宮中所有良種蟋蟀鬥,竟能神乎其技、百戰百勝。這些描寫都為成名的兒子投井自殺,魂魄化為促織(蟋蟀)設下一個大伏筆,一直到最後文章才交代此事。這種伏筆置疑、埋設懸念,終篇點明收束的寫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學習當中如果能在這些地方提問,能使自己在感悟文章內容深刻的同時也初步領會高超的寫作手法,一舉兩得。

第四,在激起懸念處提問。

所謂懸念,是一種關係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的心理活動。許多學習實踐表明,激起懸念提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學習時的上佳心理狀態,充分喚起我們的好奇心,使得我們體會到作者的良苦匠心和巧妙安排,體會到情節的曲折變化,從而不僅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我們學習寓深刻於淺顯之中的能力,有利於培養我們積極思考而不是消極接受的讀書習慣。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和丈夫為了還清因為不小心失落了好友的鑽石項鏈而帶來的巨額債務,花了整整10年時間,以致瑪蒂爾德未老先衰,兩鬢斑白。在這之後的某個星期天,她去了公園。此刻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這無疑成為了一大懸念,也是回蕩在所有人腦海中的一個大問號。這時我們不妨先猜測一下種種可能,然後再看小說結尾得出結論:瑪蒂爾德邂逅了從前的女友珍妮(也就是鑽石項鏈的主人),才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棄了一切生活樂趣掙紮了10年,竟然隻是為了一串價值五百多法郎的假鑽石項鏈!她為了自己的虛榮,自己的醉心奢華付出了多麼昂貴的代價!這樣就可以使我們體會到結尾深刻的諷刺意義。

第五,在文句的蘊含處提問。

許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含義豐富,常常寄寓著作者特定的寫作意圖;有些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現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乃至文章的主旨;也有些句子,雖然字麵意思一目了然,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還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難理解,但聯係全文卻有“一石二鳥”甚至“一石三鳥”的作用。在這些文句中設疑提問,無疑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