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了好的和合適的圖書之後,那麼怎麼閱讀一本書呢?
①閱讀書也要講究抓住重點。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必須根據主題建立一套分析的體係,先觀察一個有完整思想、段落的句子,接著就解析構成句子的單字,最後才認識字母。也就是說先找出作者強調的重點和目的,從目錄中了解書的結構。找出幾篇重要論點所在,再仔細閱讀。可以假設自己是個偵探。要找出書裏麵的主題、觀點等線索,必須隨時保持機靈,才能很快達到目標。第一次閱讀一本困難的書,最好能一口氣讀完,不要為了不懂的地方而停下來思考或查證。能很快讀過一遍,第二次閱讀時,就能了解更多,吸收更多。太早查證參考數據,對我們不僅沒有幫助,而且會妨礙我們閱讀。還必須能運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還可以使用手指當作指針,不僅要訓練增進閱讀速度,而且也是要促進更加集中精神。
②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主動閱讀。
主動閱讀的簡單規則——邊讀邊提出問題,而且必須嚐試著自己去回答問題。無論讀任何書,都必須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與重點有關:
書的內容大體有關什麼?芽
作者詳細敘述的是什麼?芽
這本書是真的嗎?芽
這本書和你又有什麼關係?芽
要能夠抓住重點,指出作者一連串觀點的發展,無論如何你必須把所有的觀點連貫起來。
培養習慣的方法無他,隻有不斷地運用練習,形成閱讀的習慣。習慣是第二天性,把握規則才能將其熟練運用,把握原則,加上不斷地練習、運用,才能養成習慣。
③抓住重點的學習方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找出書本內容的規則。
依照作品的種類和主題加以分類。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敘述本書的內容。
按照內容發展的前後關係及順序,一一列出各部分的大綱。
確定作者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作品內容的規則。
找出作者的關鍵詞眼,並且完全了解這些字眼的意義。
找出重要的句子,從中掌握作者的主要命題。
找出互相關聯的句子,並加以組織,以便了解作者的論點。
確定作者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問題,最後再斷定他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進行評論之智能禮節的一般規則。
還不能充分了解作品以前,不要任意同意,反對或存疑。
不要惡意反對或駁斥。
批評作品時,必須提出批評的理由或證據。
B.批評觀點的特殊準則
指證作者的無知。
指證作者傳遞錯誤的知識。
指證作者不合邏輯的觀點。
指證作者分析或解釋說明的不完全。
解說的書主要是傳達知識,隻有經過思考後抓住重點,擬出來的規則,才能一目了然。明智的行為是以知識為基礎。理論的書,告訴你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實用的書,則是教導你如何做你想做的事,及如何思考你必須做的事。理論所要表達的,是事情的真實性及事情本身的內容。而不是提出獲得更好結論的建議和方法。哲學書籍所涉及的範圍,都不超出人們日常的生活經驗。
④必須學習以適當態度來閱讀不各種不同的知識。
必須以透視的眼去讀它,了解一本書,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架構,把握住文章的要點。每一本值得閱讀的書,都具有完整的架構,且各個部分,有係統地組織起來。愈完美的作品,其結構愈完整。必須知道構成整體的每一個部分,而這些部分之間,應該是有組織的聯係。如果有一個部分不隻是集合,而是複雜組合有計劃、有安排的情節,你就必須試著把它們找出來。世界上的情節是很有限,故事安排的好壞,就看作者如何為相同情節的主幹加上外衣。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心得,就像作者也有他自己的觀點一樣。
所謂“循序漸進法”,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習。
朱熹論“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法是我國宋代的大學問家朱熹概括和總結出來的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 "。這就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循序漸進法的原文。什麼叫循序漸進?朱熹隨後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妄乎彼。"
那麼,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朱熹在《同學錄》中還寫道:“讀書之法,謂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六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此即所謂勢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這是治學的一條規律。剛開始讀書,由於自己的知識底子薄弱,必須先打好基礎。打基礎就得一板一眼實實在在,寧肯多花點時間,多使些力氣。基礎打牢了,在上麵蓋房子就快了。如果一味貪快,基礎打得不牢靠,到頭來還要返工,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