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專心致誌,“斜塔”安然不倒(1 / 1)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爾什維克見列寧捧著一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隻要讀兩遍就可以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誌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作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隻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塔轟然倒塌……

列寧讀書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醉心讀書,哪顧世外春秋

我國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名叫劉源的書癡,“生平無他嗜,唯專一於書。”他家藏書數萬卷。有一次,強盜犯境,全城的人都被嚇跑了,而他卻端坐書房之中,專心讀書。強盜進入了書房,斥責他說:“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為何不跑而坐在這裏等死?”劉源說:“書就是我的命,書若沒了,要這命幹什麼?”強盜聽了,肅然而退。可見其專心的程度,連草莽之中的強盜都不得不佩服。

在中國現代,則有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的傳聞。說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均來登門賀喜,直到迎新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裏捧著一本書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其專心的程度,連結婚都忘了,讓人歎為觀止。

語言環境有多種,一般地說,有自然語言環境、局部語言環境和自我營造的人工語言環境。自然語言環境是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生活環境。局部的語言環境是指學習者部分時間生活或學習於該門語言環境中。而人工語言環境主要指學習者在頭腦中用該門語言複述、描述、記憶或營造某些的場景。雖說成天放英語磁帶、聽外文廣播也是一種營造人工語言環境的方法,但那隻是自然語言環境的一種簡單延伸。我們主要關心大腦內部的人工語言環境。

一篇結構清晰的課文,表現的就是一個很好的場景。在頭腦中背誦、複述它,就是在營造人工語言環境,背誦者就是生活在結構良好的人工語言環境中。而且,這種語言環境比自然的語言環境更規範、更濃縮、更具有學習的價值。大量地、集中地背誦課文,實質上是一種內在的、結構嚴謹的瘋狂,也可以說體現了對學習內容達到“化”的精神。事實上,對大量文字材料的完全背誦是這些方法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當然,背誦大量課文是困難的。圖憶方法的出現,就是針對這一現象的。

每一篇文字材料,都是某種客觀事物的反映。這種客觀事物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那麼從理論上講,就應該能夠用圖像來表示。如果對這種研究項目中使用的圖式化描述語言進行必要的移植和改進,那麼這種設想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由於人類右腦對於圖像的強大記憶能力,這樣的方法可以用於學習和記憶的各個領域,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對於國家和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