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學習法是正在不斷摸索的新型學習方法,困難在於對不同的學習對象應當怎樣提出理想形式、怎樣及時地強化學習效果還不很明確。優點在於程序學習使學習變得相對容易些,它有利於學生自學。學生可以自定步調,按適合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其不足之處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斯金納的程序學習法的理論指導下,有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調查總結了優秀生的學習經驗,探索出一套小學生的學習方法,即“程序學習法”。程序學習法,就是將學習過程的七個基本環節,融合成一個程序,從而形成一種有序的“程式學習”體係。這是每個學習者必須遵循的學習程序。因此,我們又稱之為“常規學習法”。這七個基本環節就是:計劃、預習、上課、作業、複習、課外活動、考試。這些方法略述如下:
程序學習之製訂學習計劃
製訂學習計劃,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督促學生合理地安排時間,有條不紊地實施學習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製訂學習計劃是學習過程各環節的起始,是各環節的總領。計劃製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今後的學習。小學生由於年齡和學齡的特點,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具體情況,往往製訂不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幫助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計劃在時間、目標、內容等方麵的分類,製訂一個實事求是、目的明確、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這樣,有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利於他們增強時間觀念,提高學習效率。
一份完整的學習計劃一般包括:
①前段學習情況回顧;
②下段學習目標與設想;
③學習內容分析;
④實施的措施、步驟與方法;
⑤有關注意事項。
當然,簡略些的學習計劃,也可以隻有其中的第③、④條,不一定要麵麵俱到。
製訂的計劃要“跳一下能摸得著”。這就是說,訂計劃要留有“餘地”,不要認為自己能達到或已達到多少就訂多少,要結合自己的理想與毅力以及實際條件,盡可能地把學習目標提高一些,把學習措施與步驟設計得嚴格一些,要盡力與自己“過不去”,但經過努力又能“過得去”。這樣“訂”計劃,我們叫它為“跳”,意在努力奮鬥。如果所訂的計劃不用“跳"就“摸得著”,或者怎麼“跳”也“摸不著”,那麼,這樣的計劃就既無吸引力,又無約束力,失去製訂計劃的意義。
學生程序學習之課前預習
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這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從三年級起,開始“學習按要求預習課文”。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之前,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新課內容,對新知識進行初步了解,為接受新知識做好準備的一個環節。它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師要重視預習指導,讓學生充分預習,提高聽課的效果。
小學階段,預習可分為課堂預習和課前預習兩種。課堂預習是指上課時預習本節課的內容,而課前預習則是指上課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三年級時,通常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先學會課堂預習;從四年級起,就應學會根據課文前的預習內容和要求,自己進行課前預習。
就語文科來說,預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先把課文讀熟,再借助拚音、字詞典並結合上下文學會生字詞,標出自然段。中高年級的學生還應試著劃分意義段,解答課後問題,檢查自己的預習效果,提出自己的疑問,不會不懂的地方作好標記,以便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攻破難點。
預習時切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要字斟句酌,深入思考,邊讀邊畫,邊讀邊想。除此之外,預習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根據課文的難易和自己預習實際能力,合理安排時間;
②要學會自我檢查預習效果,養成預習習慣;
③要根據不同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預習方式;
④要從實際出發,學會獨立思考。隻有這樣,才能使預習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