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頁。
(34)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頁。
(35)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頁。
(36)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5—16頁。
(37) [法]利奧塔:《何謂後現代主義》。出自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頁。
(38) [美]理查德·羅蒂:《後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頁。
(39) 《文藝爭鳴》,1992年第6期;《讀書》,1993年第2期;《天津文學》,1993年第3期;《作家》,1993年第8期。
(40) 任洪淵:《詩魔之歌·洛夫的詩與現代創世紀的悲劇》,轉引自洛夫:《詩魔之歌》,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182頁。
(41)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1、15、20頁。
(42) 任洪淵:《詩魔之歌·洛夫的詩與現代創世紀的悲劇》,轉引自洛夫:《詩魔之歌》,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7、182頁。
(43) 張自修:《驪山女媧風俗及其淵源》,轉引自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頁。
(44) [英]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轉引自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頁。
(45)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1、15、20頁。
(46) [荷]漢斯·伯頓斯: 《後現代世界觀及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轉引自[荷]佛克馬、[荷]伯頓斯編:《走向後現代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頁。
(47) [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轉引自伍蠡甫、胡經之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83頁。
(48)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1、15、20頁。
(49) 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5頁。
(50) [英]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香港:香港藝苑出版社1988年版。
(51) 趙思運:《任洪淵漢語文化詩學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淵的詩歌創作》,《中國文學研究》,2020年第2期。
(52)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53) 契,商部落始祖,後世尊稱其為“商祖”“火神”。
(54) 1937年出生的任洪淵先生的詩與詩學合集《女媧的語言》於1993年9月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詩集裏最早的詩作作於1956年,可見其創作生涯起步很早。而在同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誠、劉登翰著的《中國當代新詩史》中,隻在“崛起的詩群(上)”前一章的“‘遲到’的詩人”一節提到“任洪淵”的名字。據該書第362頁: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當代中國詩壇“還出現了一群已經不算年輕的陌生的詩人名字。……他們重續自己十幾二十年前的詩歌追求時,在藝術經曆上,他們屬於新進的‘年青’一代,而在年歲上,卻已跨入中年。他們是‘遲到’的一代。……這一群詩人有劉湛秋、劉祖慈、林子、阿紅、王燕生、任洪淵等”。作為一本在當代詩壇可能影響最廣也最具權威性的詩歌史,似乎是為了補償當初對任洪淵詩未予介紹的遺憾,在十餘年後的修訂版中,該著作給予了任洪淵一種特別的評價:“他的作品(詩和理論文字)不多,……但這也許勝過另一些人的‘車載鬥量’。”[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此前,程光煒所著的《中國當代詩歌史》也對任洪淵給予了一定的介紹。
(55)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頁。
(56)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1-22頁。
(57)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
(58)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0頁。
(59)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7—18頁。
(60)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頁。
(61)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4頁。
(62)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看與這種對人的主體性如此自信、如此高揚自我的當下感覺、對人類曆史和現代文化如此樂觀的認識相參照的一種認識——德國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bdix Schonflies Benjamin,1892—1940)的世界觀——“在本雅明看來,人‘道’,即人的語言、人的法則、主體的誕生,標誌著人類與自然、與世界分裂開來,隨著人類理性的進化和征服自然過程的發展,人與萬物血脈相連的生命紐帶被斬斷……本雅明把這些‘蠢行’叫作‘墮落’。‘墮落’在此被注入了文化哲學的含義,按照這一含義,人類被逐出天堂,進入曆史,因此‘他命中注定要用自己的血汗從土地中獲得生計’,自然從此後被人類主體對象化、物化,成為被征服和改造的客體。啟蒙理性把這一切叫作‘進步’,而本雅明卻‘逆曆史潮流而動’,不承認這是‘進步’,而稱之為‘災難’。……‘原罪’……開啟了以波德萊爾所說的‘破碎性、瞬間性、偶然性’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曆史的所謂不斷進步必然隻是一場不斷堆積‘廢墟’的風暴,朝著天堂相反的方向吹去,使兩者的距離越來越遠。”參閱郭軍:《序言:本雅明的關懷》,轉引自郭軍、曹雷雨編:《論瓦爾特·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他命中注定要用自己的血汗從土地中獲得生計”來自《舊約·創世紀》第三章第十七節上帝對犯罪後的亞當的宣判,中文和合本譯為:“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
(63) 閻月君等編選: 《朦朧詩選》,天津: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頁。詩作後注明此詩作於“1981.6於長江”。
(64) 在一年多之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五人詩選》中,此節後麵多了兩行——“為眺望遠天的杳鶴/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見《五人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頁。
(65) 詩前有言“巫峽旁的大寧河穀也有一尊守望成石頭的少女像”。詩後注明此詩作於“1982.6.30巫溪舟中”。見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16-118頁。
(66)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7頁。
(67) 伍方斐:《生命與文化的詩性轉換:任洪淵的詩與文人後現代主義》,《今日先鋒》,1996年第4期。
(68)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頁。
(69)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
(70) 楊煉:《青年詩人談詩》,北京: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1985年版。
(71)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探索詩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2頁。
(72)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1頁。
(73)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67頁。
(74)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5頁。
(75)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8頁。
(76)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29頁。
(77)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31—32頁。
(78)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33頁。
(79)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35頁。
(80)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38頁。
(81)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41—42頁。
(82)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44頁。
(83) 魯迅:《野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40頁。
(84) 魯迅:《野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8頁。
(85) 程光煒:《中國當代詩歌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頁。
(86)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48頁。
(87)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頁。
(88)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頁。
(89)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頁。
(90) 程光煒:《中國當代詩歌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頁。
(91) 在詩壇之外,任洪淵的詩與詩學也受到文藝界、美學界的關注。除前麵涉及的伍方斐文外,還有文學批評家認為任洪淵的詩歌寫作是“一種對母語生命的新的沉醉,它是我們第三世界文化特性的展示,也是我們全球性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展示一個第三世界民族的全部可能性的契機”。(張頤武:《母語的召喚與任洪淵的詩歌寫作——“後新時期”詩歌的一種走向》,《文藝研究》,1993年第5期。)有美學家認為“詩人的這種類似知識考古學的文學表達傾向……在目前的文化語境中,對曆史的再表達,可以看作對現代化進程強大壓力的一種抵抗,也是對膨脹得已經失去控製的形象體係的一種重新凝聚”。(王傑:《審美幻象研究——現代美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頁。)有文藝理論家認為任洪淵的詩歌語言是一種“自為語言”(“為語言自身的語言”),作為對“西式語言形象的一種反撥,詩人厭倦了西式語言,毅然返回漢語——漢字的未被汙染的原初層次去尋覓,顯示出這樣一種語言傾向:隻有原初的童真語言,才可能為無家可歸的當代人尋到新的生存根基。從而有原初式語言形象”。(王一川:《自為語言與文人自語——當代先鋒文學對語言本身的追尋》,《南方文壇》,1997年第1期。)
(92)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93)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170頁。
(94) 任洪淵:《女媧的語言》,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版,第49—50頁。
(95) 任洪淵:《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頁。
(96)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頁。
(97) [德]恩斯特·卡西爾:《語言與神話》,於曉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15頁。
(98)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頁。
(99) 任洪淵:《他從幾代人的身旁走過:任洪淵小傳》。
(100) 同上。
(101) 同上。
(102)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頁。
(103)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247頁。
(104)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147頁。
(105)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頁。
(106)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頁。
(107)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頁。
(108)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頁。
(109)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9頁。
(110)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頁。
(111)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頁。
(112) [德]尼采:《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351頁。
(113)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頁。
(114)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頁。
(115) 陳嘉映、王慶節:《存在與時間·關於本書一些重要譯名的討論》,轉引自[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516—517頁。
(116)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頁。
(117) 同上。
(118) [德]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513頁。
(119) [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67頁。
(120) [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34頁。
(121)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頁。
(122)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頁。
(123)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頁。
(124) [法]德裏達:《立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47頁。
(125) [法]德裏達:《書寫與差異》,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頁。
(126) 任繼愈譯著:《老子新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1—62頁。
(127)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89頁。
(128)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頁。
(129)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頁。
(130)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頁。
(131)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頁。
(132)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245頁。
(133)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139頁。
(134)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57—158頁。
(135) 任洪淵:《任洪淵的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133頁。
(136) 任洪淵:《漢語紅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