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四川省辦驛運又迅速承擔戰後複員的部分運輸任務,為難民返鄉運送行李與人員,為政府運輸各類滯留在四川的軍公物品。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直轄廣漢段的呈文,可略知一斑:“查全國驛運機構均於本年先後裁撤,唯有四川保留延長繼續推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複查渝廣線區行將結束,該區沿線各縣征實米穀及川陝聯運軍公用品為數至巨,並紛紛前來廣漢,聲請托運。職段原以令定營運區域所限,未便接手。非特使各糧食部門及軍公機關及貨商等均感失望,抑對戰後複員物資運輸減弱,公私兩方互有不便。為達成職段任務並增強驛運效率計,懇祈鈞處將渝廣線區原有由簡陽至廣元一段路線劃為職段營運區域。”在此戰後複員之際,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直轄廣漢段主動要求承擔更多運輸任務,即可探知四川省辦驛運予以“保留延長繼續推行”的某些原因。1946年,鍾古熙談到四川的驛運時說:“四川在公路沒有普遍興築,汽車運輸沒有普及各地以前,驛運始終在四川交通上占一重要地位,不僅複員時期需要著它,而且在戰後若幹年內我們還不能離開它。”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於1946年5月底才最終結束,其為全國營運時間最長的驛運機構。
四川省辦驛運因四川省在抗戰時期地理位置突出,在全國驛運中實具有樞紐性質;其承擔糧運重任,運量之大,與全國各地驛運比較,最富特色;其承擔的大批量特種工程運輸,與其他各省辦驛運比較,十分獨特;其驛運路線長,發展速度快亦十分突出。從1940年10月1日開辦驛運,至1946年5月底結束,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為營運時間最長的省辦戰時驛運機構。總之,四川省辦驛運較中央所辦以及其他省辦戰時驛運,頗有其諸多特點。
二、四川省辦戰時驛運之意義
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成立四周年之際,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對該省驛運予以總結,其言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奉令於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歲月易得,行複四年,鑒往思來,不無足述。行政方麵:初重於自備車輛,示範提倡,繼重於獎掖民營,加強輸力;業務方麵:一則轉輸軍糧,接濟前方,一則承運工料,助成工事。幸賴層峰督導,各方協助,及從業人員之戮力同心,突破萬難,奠定初基,推進工作,躋於發展。”其從增強戰時運輸力量以支援前線接濟後方之角度,論述了四川省辦驛運的重大意義。當時的這一總結道出了戰時四川省辦驛運的主要貢獻,並非對四川戰時驛運的全麵論定。如今,立足於曆史研究的角度再行反思,似可概括出以下幾方麵的意義:
第一、四川省辦驛運展示了戰時驛運對傳統驛傳係統的某些繼承與發展。首先,四川省辦驛運繼承傳統驛傳係統之人員物資運輸功能。中國數千年的驛傳係統,其主要功能表現為傳遞緊急軍情、官方文報,即信息傳遞功能,而迎送過往官員、皇室貴族、運輸官方物資,即人員物資運輸功能,僅為輔助性質。中國古代,驛傳係統並無專門的物資運輸部門,至明代才明確規定其具有承擔運輸物資的功能,清代才真正推廣使用,“古代驛站,偏重郵遞,舊製驛赤,快馬馳駛,亦隻限傳遞急要文件。其應用於大量運輸者,實肇始於清”,比如左宗棠平定“回亂”時期。“左宗棠平回亂,其經辦軍糧給養,即采取驛站運輸。”薛光前等著:《新驛運運動》,戰地圖書出版社,1940年,第52-53頁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軍事後勤運輸有專門的設置機構,驛傳係統設置的主要目的不是為軍用物資的運輸,而是為了傳遞軍情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