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 一位成功的老“投資移民”對新移民說……(3 / 3)

“不是我的,是老鮑曼的房子。我沒有房子?”我這下才發現我自己竟然沒有房子,我們一家與鮑曼兩老生活已經習慣了。

“你還沒有房子?這裏到處都是地,為什麼不修一套。”他們驚訝地說,“就算這房子是自己的,也太舊了,應該重建了。”

“你的運氣真好。”40多歲的中國房地產商這樣說,“不過,我很佩服你,你是一位很聰明的人,在你這裏投資我放心。”

這話是在誇我,還是在損我,他還放心?他的言下之意是我這人擅長搞陰謀詭計,騙取老鮑曼的信任,並利用他自己才發展起來的。他今天晚上離開後就再沒有一點音訊了。

是啊,我得問一下老鮑曼,為什麼不把它推了重建一幢樓?不過,我知道這房子承載著一個曆史,可以說是美國西部的一個發展史,新房子是沒有曆史的。所以我把老鮑曼可能的回答轉告了他們。

19世紀中後期,美國西部還處於放蕩不羈的牛仔時代,一望無際,到處長滿了荒草,它是一片自由又混亂的土地。在這裏,拓荒者可以任意占領西部平原上任何一塊無主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牧場。於是,大批西部移民騎著馬,駕著篷車,為爭奪廣大的免費土地而展開激烈的角逐,得到土地的趕快圍上鐵絲網,沒有得到的可以去搶。隨後,鐵路的鋪設以奔馳的速度在美國鋪開,鐵道公司連騙帶搶,搜刮沿線的大批牧場主開發的土地,於是,被掠奪的人們結夥搶劫火車。

這房子就是那一段時間修建的,當時據說就是鐵路公司一位老板的“行宮”,當時旁邊還有護衛住的房子。

之所以多囉唆了幾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一行人中,還是有幾位投資美國希望能產生暴利的。當然到今天,人們這種想法很少了,但至少2008年前,對美國經濟許多人是有理由希望的。是的,美國一夜暴富的傳說幾乎不會再出現了。雖然更多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投資不賠進去。

許多人還是留下來在這裏住下了,可有那麼兩個生意人隻要一推開大門,看到四處的黑夜,心裏就嘀咕。進到房子裏,就東看看西看看的,仿佛這裏暗藏什麼殺機,或者說房子“不幹淨”。因為有100多年的曆史了,不知道在裏麵死了多少個人了,他們看的美國西部暴力片也太多了。

“這個項目,誰能保證贏利呢?”第二天一早,吃了早餐後,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顯得理直氣壯。

“我不能保證,老鮑曼也不能保證,投資都有風險的。”

“那……”那什麼,那他就不投資,他果然沒有投資。

嗬嗬,中國人畢竟是聰明的,我為這個血統始終自豪。最後三位中國人經過幾次考察,最後決定投資了。他們來自中國不同的省份,雖都是企業老板,生意卻不同,有房地產商、有煤老板,還有做貿易的。雖然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擬邀請8位EB-5投資移民的數量。不過,我們還是非常高興的。

少不了慶祝會、少不了紅酒香檳,既然我們的別墅不足夠豪華,就把它擺到草原,茂盛且有機的草原,絕對在世界上也算不錯的,與綠色、與大自然、與馬牛一同狂歡。

然而,意外的是,非EB-5投資移民的一名英國人、一名德國人也加入到我們的項目裏麵來了,不為移民,隻為投資。這兩個老歐洲人,對這個項目比我們似乎更看得透,他們認為這既是投資美國的牧場,也是投資美國的地產。他們認為虧不了。

三位中國人並不參與實際管理,因為他們的生意在國內,他們辦理好投資手續,就請移民公司去辦理移民簽證了,自己也回到了國內。他們經常打電話詢問牧場的經營狀況,但很少來牧場看。

危機是機遇,也是實際發展的機遇

等我們最終把600多英畝牧場拿下來開始經營之後——比計劃少了300多萬美元並不能阻止我們拿下這塊地,隻不過我們放緩部分牧場的有機化改造,事實上,即使弄到更多投資,我們也不打算進行完全的改造——這個時候已經是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了世界,我們原來低估了這場危機!美國企業大量地破產,人們大量地失業,美國有幾千萬人是依靠失業保險來活,奶製品的價格大跌。如果估計到了,我們絕對不可能在2007年拿下牧場,我們徹底失算了!

不過,不等於我們2008年不會拿下!如果有後悔,不過,還不主要是後悔投資美國,隻是覺得投資的機會選擇不對,要是2008年投資就好了。不正是這一年開始,中國人大舉投資美國嗎?抄底美國是主流,他們還是看好美國的經濟的。如果我們想拿牧場的話,2008年更要便宜得多。其實,到現在的2012年,美國一方麵小牧場進一步破產,另一方麵就是兼並,美國總體上牧場數量減少了,但1000英畝以上的大牧場卻迅速增加。

然而,如果2007年購買牧場是錯誤的話,2008年我們還連連犯錯了——我們被危機嚇倒了,沒有對這600英畝土地堅決地進行有機改造。

我們7名投資人,包括我與老鮑曼2008年9月彙聚在牧場裏,沒有香檳,隻有苦惱,甚至有驚慌,我們為新購的牧場怎麼經營開會商量。雖然我與老鮑曼是大股東(事實上鮑曼才是真正的大股東,隻是我有相當的技術股,也得算二股東),加上投資合同上的條款約定,我們倆都有牧場經營的決策權,但我們還是希望通過商量,來決定牧場的未來。

多數人的意見是既然買了,就在原基礎上維持小規模生產,減少損失。其實這種方式損失最大。這種小規模生產,成本高,能贏利嗎?可能再投入部分完全是打水漂。

我的發言首先不是給“新”牧場出主意,而是告訴眾股東,我們的“老”牧場危機以來的經營情況——我們仍然獨步天下,有機奶在美國市場仍然銷售旺盛,甚至更好。這不體現在銷售價格上,而是成本反倒下降了,利潤率更高,因為屬於有機無機奶共同那一部分成本受金融危機就下降了,包括許多設備和人工工資。

不僅有機奶是這樣,生產一般奶的大企業的情況也不那麼糟糕,他們甚至在期待危機結束小牧場後,他們同樣可以在牛奶供給減少的情況下煥發生機。

不過讀書多的人立即想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持續10多年的大蕭條,如果這個危機持續下去,我們能成為少數的幸存者嗎?也許,不僅投資美國的人不能幸免,就是美國也不能幸免。

看看再說,我們後麵達成一個共識:新購的牧場也不能徹底地放著,采取逐步改造的方式,這樣退可攻,進可守。

就這樣一直等到2009年年底,多少看到了美國經濟進入穀底,有點反彈的感覺。這時候我們才醒悟了,開始全麵改造。

到了2012年,牧場共有12000多畝牧草地,並種有苜蓿草和玉米。新建了一個500位自由散欄式牛舍,新添置了30位的轉盤式擠奶機。牛群共有2000多頭,包括荷斯坦牛、娟姍牛,以及1000頭牛犢。

2012年上半年盤點,各投資人的年投資回報率達到了6%,還是在2008、2009年沒有利潤的情況下的業績。

投資移民,你準備好了嗎?

到今天,老鮑曼與老伴去國外旅遊了幾次,也去過中國兩次,也與我父母見過麵,交上了朋友。可他並沒有退休,是我一次次激發他的“創業”熱情——老夥計,沒有他,我做什麼都有些手足無措。今年,我也回了一次國,中國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我本來認為我有很多優勢的。不過,我還是去造訪了騰格爾的故鄉——內蒙古大草原。倒不是想在那裏學點真傳,我是想在中國也搞有機奶牧場投資。

不過,我想對中國的投資移民說點什麼,我想說,投資美國,你準備好了嗎?我相信很少有人準備好,大到億萬富豪,小到賣房子移民美國的,因為他們的心態本身就不對。有人是以投資者的心態投資美國的,隻是想移民,這是第一位的,他們還沒有拿定主意要在美國賺錢,或者說沒有這個信心,所以他們也難以發現投資美國的賺錢機會。他們如果改變一下觀念,投資美國是第一位的,移民第二位,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這種海外投資的趨勢在中國大陸還會發展,近兩年,特別嚴重的是2012年海外投資增長率迅猛發展,這與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降低投資,提高消費的經濟結構的比例有直接關係,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中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標誌。不是這樣的。但是這樣的調整就必定會讓大量的“過剩”資本投入海外,雖然可能是暫時性的,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同樣孕育著龐大的機會,對資本的需求仍然很大。

不過,相信美國經濟是第一大經濟體,它同樣需要不斷的行業企業來支撐,它的企業也總體上是向上的,所以投資也是有機會的。當然,如果相信美國會在金融危機上衰落下去就不要投資了。今天的美國與上世紀衰落的不列顛有著很大差異,至少美國的國土麵積大、資源豐富,它仍然有發展空間。

人們經常會說,什麼美國是高科技支撐起來的,我們投資美國的機會不多,不全是。美國是依靠消費來支撐的,長期把持第一位的不是微軟、英特爾、波音公司,卻是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所以,隻要找到經營的路子,同樣是360行,行行出狀元。隻有創新是第一位的,老套路在哪裏都是死。

早期在美國做勞工,以及後麵的移民,通過辦餐館發起來的人也不在少數。最主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去了解美國,找到自己的位置。

對於在牧場打工的中國技術移民,我也了解一些,他們都有大學學曆,有自己的專業。固然,有專業就是一種優勢,利用自己的優勢也是最快捷、最有效率的方式,不要輕易放棄專業(我並不認為我的一些經曆有示範作用)。可是,也應該坦然一些,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多機會,不要把每一次打工經曆都看成一次苦難。剛到美國,就如一位出租車司機一樣,你至少得了解各個街道怎麼走,哪裏是單行道、哪裏不準停車吧。所以一開始就想賺許多錢,過上幸福的日子也不現實。多給自己一點實習的機會,也是善待自己。大多數移民也是這樣的。

我很喜歡這裏,因為有老鮑曼,因為有一片大牧場,因為有一大群奶牛和馬,還有不高不矮的柵欄,以及它們在朝霞或落日作為背景變幻的色彩。

我也喜歡戴著牛仔帽開著皮卡,老鮑曼也喜歡坐在我旁邊,盡管一搖一晃,他就想打瞌睡。他是有些老了,老了就像幾歲小孩一樣,想唱就唱想睡就睡。

我也喜歡帶著我的五個孩子逛街,到中式自助餐廳吃飯,逛亞洲超市,挑選中國的食品……了解中國更多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對他們的成長很重要,既然他們的爹媽來自中國,他們就與中國有著特殊的關係,這種關係並不比與美國的關係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