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園(美國)
國外的中國孩子學中文,最初幾乎都是在父母逼迫下的不得已而為之。而每個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學校,好像變成了家長間的毅力賽。孩子似乎把學中文看做一種負擔,因為他們平常在公共的場合根本不使用,在家若有兄弟姐妹交流也絕對是英語。他們認為學中文特別麻煩,字的組成不像英文隻要會讀就能寫出來;也有的認為學中文,是學了後麵,忘了前麵,幹嗎要重複沒有實際意義的事?
上中文課,老師在上麵講中文,他們在課本上用英文注釋;下課,同學間沒有一個在用中文交流。他們都是中國人,去中文學校目的是學中文,可是孩子卻習慣說英文。而孩子父母間的交流,卻是母語。
看到孩子們嘰裏咕嚕地說英文,有的家長最初會站出來幹涉幾句,久而久之,似乎就默認了。可能是無奈後的妥協。因為說到底也隻能管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要與一個群體打成一片,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便是彼此的交流。有位十來歲的男孩,由於父母從他在國外生活起,便規定不在家講英文。一次朋友的孩子去他家,刹那間還以為他不會說英文。
既然孩子們幾乎都勉為其難的為之,為什麼父母們卻要堅持下去呢?這裏麵牽涉一個中國情結和對自己固有文化的眷戀。孩子年齡小,對自己的祖國最多是感性方麵的認識,有的連感性都沒有,土生土長在美國。父母拚命地灌輸學中文的意義,不如到一定年齡後的恍然大悟。但很有可能是悔之晚矣。一位憑自己的實力進入白宮的華裔實習生,說他最懊悔的便是辜負了父親,沒有學好中文。如果他具中文的優勢,他能夠在白宮做更多的事。如今補救不是不可能,遺憾的是他父親再也看不到了。父親撒手人寰永遠離開了他。
但是也有的中國父母根本不讓孩子學中文,有的甚至是國內最著名高校的畢業生。不但不送孩子去中文學校,連給孩子找的鋼琴老師都必須是會講英語的。理由是孩子將來在美國混,滿口的中文有什麼用?
多一種語言,意味著多一個空間,多一個空間,就多一種選擇。況且哪怕言行舉止與美國人沒區別,人家還是會把你“香蕉人”當外國人。皮膚、血緣,是怎麼都改不了的。何不兼容自身民族優越的一麵?
要說在保持民族特色方麵,我挺欣賞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他們不論在哪個國家都穿具有本國特色的服裝,不管什麼季節,即使是夏季,也照樣一層兩層地裹在身上。
當然吸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更重要。而文化又需要學習和推敲。不占天時、地利的華裔孩子學中文,困難是不難想象的。猶如國內的孩子學英文,但他們主動性無疑是強的。高中生考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都屢見不鮮。但帶著目的性的學習,與興趣似乎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