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民

2010年9月7日,是爺爺的100歲生日大壽,回憶起與爺爺共慶大壽的美好情景,曆曆在目。可時光荏苒,斯人已逝,生者長思。萬般滋味在心頭,道不盡的蒼涼,訴不完的思念。不禁眼角濕潤。感覺爺爺並不曾離開過,隻因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永存!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每年給爺爺過生日。北師大9月7日給爺爺過的大壽,我也參加了,那天有幾十人,會聚了各路名流、親朋,中央部委領導,二炮的領導,爺爺的摯友,北師大領導,爺爺的得意門生楊共樂、寧欣等人都前來給爺爺賀壽。生日當天人頭攢動,場麵恢宏,看得出那天爺爺是十分開心的。

在此特意著墨的是,我跟爺爺有個默契的約定——爺爺每年過兩個生日,可能人們不曾知曉,盡管爺爺離開老家菏澤幾十年了,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記家鄉本土,思念家鄉的情懷也不曾消減。按照我們山東老家的風俗習慣,生日要過農曆的,所以爺爺很喜歡我給他過農曆生日,這便是我和老人間的默契約定,並堅持了很久,直至老人與世長辭。因為我也在老家菏澤出生,可能源自那種同族的血脈親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爺爺對於我的喜愛和關懷,是一種思鄉的寄托,也是一種血脈延續的關懷。每每看到爺爺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那種感覺發自內心且延綿不絕。每每通過爺爺臉上展現的笑容就能感覺到爺爺很快樂。爺爺是喜怒形於色、真性情的好人,他的好是那麼的無私,那麼的與世無爭,那樣的耿直,那樣的厚重。俗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爺爺以其非凡的一生踐行和印證了這句話。爺爺專心於學術,潛心研究,造詣頗深。但他與世無爭,隻專注於學術,從不與人爭什麼虛名,但求在學術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因此,盡管爺爺已經100歲,卻越發地像小孩子一般,毫不掩飾那種既有小孩天真的對於過生日的期盼與渴望,又有老人家慶壽的那種榮耀幸福,此時,看到爺爺發自內心的喜悅,我也更加為爺爺的長壽而高興和快樂。

記得那是2010年的8月24日,我照例為了排解爺爺的思鄉之情,來給爺爺單獨過農曆的生日,上午我首先給他打電話送上生日的祝福,並告訴他老人家:晚上我下班過來,爺爺說別過來了,你工作很忙,我說一定給爺爺過生日,其實我知道爺爺心裏是希望我給他過的,隻是怕影響我工作才這樣說,因為爺爺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一個正直無私的人,他的境界很高,是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所以他一切先為別人著想,在當今社會這種老人很難找。

我下班後給爺爺訂了一個很大、爺爺又十分愛吃的蛋糕。為了增加生日氣氛我又叫了孩子、部隊的老鄉一同給爺爺慶賀。當敲開爺爺位於北師大家屬區紅二樓的家門時,保姆說由於過生日這段時間來探望的人多,老人家比較疲勞,提前躺在床上休憩,當我來到爺爺的屋裏把蛋糕放在桌子上時,爺爺臉上露出了童真般的笑容。爺爺說:“你又給我花很多錢買蛋糕,你來我就很高興了,不要帶東西;你每次來都給我帶很多的營養品,花很多錢。”我說:“孝敬爺爺是我心甘情願的,隻要您健康長壽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這些溫馨的話語和情景至今仍曆曆在目,每每想起我心頭都是暖暖的。我很喜歡老人,因為我小時候是姥姥帶大的,姥姥在多年前生活不太好的情況下就去世了,也沒享什麼福,我也沒有報答她的機會。我父親也去世得早,在他們去世的第二年由於改革開放生活就好了,所以他們都沒享福,連個饅頭都吃不上就走了。所以我到北京後就把何茲全爺爺當親爺爺了,盡管是本家的堂爺爺,但感覺比親爺爺還親,也可能命運就是這樣安排的,補給我孝敬老人的機會。在北京逢年過節以及周末,我都會去看爺爺奶奶。那種感受如同回家般溫暖,不時滋潤著我的心田,使我在累了倦了的時候,有種停泊在家的港灣般的感受——幸福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