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鋼用在刀柄上
科技創新人才主要表現在某一學科中的科學研究能力上。但是許多領導部門認為科技創新人才是黨政管理幹部的源泉,想怎麼挖就怎麼挖,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以至於好鋼不能用在刀刃上,將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用在管理崗位上,形成“幹部走馬燈換,業務不連貫”的蜻蜓點水作業。“幹中學”理論認為,許多經驗、能力是通過邊幹邊學的方式來積累知識和提高能力的,而與文憑、學曆的提高並沒有直接關係,這在管理崗位上更為明顯。在這個問題上教育是不能包辦的,也是理論與實踐的位差造成的。而讓甲領域中的創新人才舍長就短到乙領域中去擔負重任,就更讓人猜不透了。更為嚴重的是,將在創造峰期的青年創新人才用在黨政管理崗位上,搞“胡人操舟”、“越人騎馬”、舍長就短,使科技人才的精力消磨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使原本就不充裕的創新人才資源更加稀缺了,不僅造成他們在本專業上進一步拓展受到影響,而且使得黨政和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以至於使他們的創造生命周期縮短。名為重用,實為誤用,有違幹部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初衷。因此,在幹部隊伍的四化建設上,革命化應當體現在人盡其才上,年輕化應當體現在創造生命周期上,知識化應體現在專業化上,而專業化則應當體現在專業對口和本職工作上,否則隻會誤入歧途。創新人才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專業去重新開辟一門新專業,所得所失是明顯不同的,這不能不引人深思!其次是為了引進和留住創新人才,將烏紗帽當作砝碼戴在他們頭上,表示重用和支持,結果使他們欲走不能,欲辭不準。其實,真正的創新人才是將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業上的。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諾貝爾獎不曾幸臨我們這塊黃土地,除了許多負麵因素幹擾之外,與這種正麵因素的幹擾也是分不開的。在人的需求上,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哈佛大學麥克利蘭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有成就、權力和情誼三種。他認為具有強烈成就需要的人,把個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錢更重要,從中所得到的樂趣和激勵,超過了物質的鼓勵。而優秀的科學家和創新人才在完善自我價值,發揮他們的天賦和潛力方麵更為迫切,已大大超過了權力和物質的需求。許多出國留學人員談到,在國外的收入和待遇盡管比國內高了許多,但與國外同期畢業甚至晚期畢業的科技人員相比仍低得多。科研工作盡管是自己幹出來的,也隻能依附於老板,因此都想在年富力強時回到祖國幹點事業,即使收入比在國外時低了許多也是心甘情願的。這種主人公意識和被尊重的需要是極為明顯的,而且也是極為迫切的。因此,在引進、留住和尊重創新人才等工作中,與其為之升級拔官,不如在滿足他們的成就需求方麵多做些文章,為他們引水送炭、排憂解難,做他們真正的知心人。許多專家認為,一個國家,一個部門,所擁有的高度成就需求的人越多,那麼這個國家和這個部門就越興旺發達,越是能夠迅速走在世界的先進行列。因此,改革觀念,也要在人才的需求上進行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