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才與選票無關 美國國會在製定《毛利爾法》時強調:“平淡時代的那些信條已經跟不上風雲變幻的現(3 / 3)

4.蕭何月下追韓信——封官留人。

易中天著《漢代風雲人物》,共寫了17集,其中韓信一個人就寫了四集。韓信先是投奔項梁和項羽,很不得誌。後又歸附劉邦,盡管受到了蕭何的賞識,但仍不得誌,於是便中途離去,卻被蕭何追回。蕭何說韓信是“國士無雙”——絕對的頂尖級軍事人才,劉邦這才拜韓信為大將,最終使劉邦贏得了楚漢戰爭的全麵勝利。據媒體報道,陳東有在廈門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成之後回到江西,任南昌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後來上海財經大學要調陳博士去任圖書館館長,給了他非常優厚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與沿海地區爭奪人才,一位省級領導立即指示教育廳做工作,並親自給陳博士和他夫人打電話。人才挽留下來之後不久,便提拔為南大黨委副書記。可以斷定,這位經濟學博士基本上就改行了,我們隻能祝願他在黨務工作上能夠得心應手。媒體評論說,一個地方大員可謂日理萬機,卻如此牽掛一個知識分子的去向,確實表明了他們求賢若渴的誠意。從中也可以看出,在一些人的觀念中,是人才就得有一個官位,尤其是對於即將流失的人才。筆者要問,若副廳級的職位用完之後,還依靠什麼來留人?

(三)如何淡化“官本位”

1.提高創新人才的社會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職稱製度的建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不能與“官本位”相比,而且每年都在貶值,“劣幣驅良”現象也極為嚴重。麵對著國際人才需求的劇增,我們不能不考慮到世界範圍內的人才激烈競爭。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創新人才的社會地位。首先,新聞媒介應加大對創新的報道,使自主創新工作成為最崇高的職業。其二,打破人才的部門所有製,鼓勵人才的流動和自由組合,使之成為全社會的資源,從部門人際關係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其三,為創新人才提供健全的社會保障,如失業救濟、養老金、醫療費用和社會保險等內容,使創新人才無後顧之憂,並引起全社會的敬仰。

2.提高創新人才的經濟地位。

知識生產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黨的十五大報告早已指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因此,在薪酬設計和知識產權的立法工作中,應當加大對創造者個人收益的比重,使創新人才在經濟地位上得到顯著提高,並使創造者的權利享有不會因為某些單位的幹擾而受到影響。

3.合理使用創新人才。

在創新人才的使用上,對人盡其才要合理定位,對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實際問題要及時妥善解決。實踐證明,對創新人才以封官了事,以封官留人,以封官引人的“官本位”做法終非上策。因為領導的職位是有限的,“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發現其中有人不能勝任崗位職責時,想調整下來都調不動。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當初飲譽全球,深孚眾望,卻因為自己不具備管理國家的能力而力辭以色列首任總統之職,這在科學界被傳為佳話。我們懇求創新人才引以為戒。

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要規範行政官員的職數、任職條件、崗位職責,以及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當各方麵的利益大致平衡了,人才就會相對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