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誣蔑斯大林_(2 / 2)

然而,與這幅肖像同時刊出的文章顯得有些不協調,文章充滿了對斯大林的崇敬,說斯大林是“我們所愛戴的偉人,是我們每個人的領袖”。這與畢加索畫的肖像形成強烈反差,因很多人認為,畢加索的這幅畫像是不可原諒的誣蔑領袖的行為。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是《新法蘭西》周刊和《人道報》的雇員。他們認為,畢加索此舉是有意冒犯斯大林。當時的法國**書記勒克爾認為這是一個整治阿拉貢等人的機會,可以剝奪他們享有的相對獨立的特權。

1953年3月18日,法國**書記處發表了一份公報,明確表示反對刊登“畢加索同誌”所作的這幅肖像,對指出這一錯誤並將其通知書記處的同誌表示感謝。法共書記處要求“阿拉貢同誌”刊登這一“善意的批評”。阿拉貢被迫刊登了這一聲明,同時也發表了自我批評。

對這幅肖像的主要指責是,肖像沒有充分反映工人階級對斯大林同誌的愛戴,也沒有公正地體現斯大林同誌的道德和精神情操。有讀者寫信說:“不,這不是斯大林同誌的肖像,他的臉是那麼堅定、給人以信心和力量。”另外一位讀者說:“他的微笑、智慧和果敢都哪裏去了?”最致命的一封信是富熱龍寫的。這封信如同政治批判那樣沉重和犀利,它首次提出要求法國**的藝術家們必須和其他黨員一樣不能搞特殊化。富熱龍說,阿拉貢選擇這幅肖像傷害了所有同誌,他絕對不能接受這幅所謂的肖像。阿拉貢感到羞辱難當,揚言說要自殺。他的妻子懇求人們不要再指責阿拉貢,但徒勞無功。畢加索也被記者們包圍著,人們想讓他說明畫這幅畫是否真的有嘲諷斯大林的意思:盡管如此,畢加索並沒有因為遭到批判就像某些人希望的那樣開始攻擊**,他采取了一種更加超然的態度:畢加索說,對於繪畫的審美是無法取得一致的,因此**有權對他的畫提出批評,這件事沒有必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他說:“在任何政黨內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總有人惟恐天下不亂,但你必須和他們共處。”

畢加索後來說,1953年是他感到最灰暗的一年。他向一些朋友承認,他曾經由於受到那些批評和羞辱而感到動搖;人們普遍認為,有了這樣的經曆,畢加索可能會放棄他的信仰。然而,盡管他同**的合作不再像以前那樣密切,但他對**的忠誠卻沒有改變。他繼續為**繪製海報和宣傳畫,出席黨的一些會議和活動,還在很多**員發起的倡議和請願書上簽字。他也從未中斷過對**組織的經濟支持。更多小說.盡在^星^月書^吧!《軍史上的泄密事件》最新章節畢加索誣蔑斯大林?由星-月-書-吧W★w★⑧⊙c★○m整理上傳

致軍史上的泄密事件的讀者:

①若讀者閱讀名家名著小說《軍史上的泄密事件》最新章節畢加索誣蔑斯大林?時發現本站未能及時更新或者本書章節出現錯亂內容缺少以及頁麵不能打開等情況,請您發站內短信通知我們:【發信給管理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