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失蹤前的淒婉情愛(2 / 3)

在拉林娜父親的眾多朋友與同事中,拉林娜感到最親密的是布哈林。他熱情樂觀,頑皮淘氣;他熱愛大自然,並具有豐富的關於大自然方麵的知識;他曾對植物學和鳥類學作過較深入的研究;他還熱愛寫生。

所有這一切都吸引了拉林咖。

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拉林娜悄悄地愛上了布哈林,把他叫做“尼古拉薩”(布哈林的愛稱)。她還經常獨自一人背著媽媽,上樓到布哈林那兒去玩。後來她的父親似乎發現了女兒的心事,就嚴肅地對她說,布哈林是個中年人,腦袋都禿頂了,又有著豐富的閱曆,感情又是那麼深沉豐富,對這樣的愛情可得考慮考慮。可拉林娜不以為然,還大膽地向父親表示了她對布哈林的真誠的愛,並告訴父親,她對布哈林的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聽了女兒的話,拉林沒有說什麼,也默許子女兒的選擇。拉林與布哈林都是研究經濟學的,平日交往密切,拉林了解布哈林的思想和為人,更了解布哈林的出色才華,覺得把女兒托付給這樣的男子是可以放心的。

1925年的一天,拉林娜鼓足勇氣給布哈林寫了一首詩,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情。詩的結尾這樣寫道:“我渴望見到你,沒有你,我總是心情憂鬱!”父親看了她的詩後,鼓勵女兒說:“既然你已經寫了,那就獻給你的尼古拉薩吧!”可是,拉林娜又覺得帶著這樣的詩去麵見布哈林怪不好意思的。父親建議她把詩裝進信中送去,她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於是在信封的落款處寫上了“拉林娜”。

這時的拉林娜還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她決定把信親自交給布哈林,當她走到三樓的時候,正好碰到斯大林。拉林娜知道他是去找布哈林的,於是,她不好意思地托斯大林把信帶給布哈林。話一說完,連謝也沒有謝一聲,扭頭就往樓下跑。就這樣,斯大林成了他倆傳遞愛情信息的第一人。拉林娜就是這樣向布哈林表達她那充滿稚氣的純真愛情的。

她在1988年回憶這件事時,還感慨萬千地說道:“這是命運注定的。”

布哈林接到斯大林轉來的拉林娜的詩,看後陷入了沉思。他覺得拉林娜是他心中的好女性,可是她年紀太小,自己太大,不合適。並且,他還想到,自己經曆了那麼多的複雜鬥爭,而且以後還要經曆更多、更嚴峻的鬥爭。拉林娜則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隻沐浴了明媚的陽光和甘甜的雨露,還未經曆過暴風雨和嚴寒的考驗,她是那樣的稚嫩,她能經受得住嚴酷鬥爭的考驗嗎?想到這裏,布哈林沒有立即接受小姑娘的純真愛情。

此後,布哈林還是經常到拉林家去玩,拉林娜也經常去找他。布哈林給拉林娜書看,還給她講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布哈林送給拉林娜一本講述愛情故事的小說,當她讀到“在愛情的道路上會出現鮮花,也會有鮮血”時,她感到非常害怕。天真的拉林娜不解地問布哈林:“愛情為什麼會有鮮血?”布哈林回答:“你幻想鮮花滿地,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不慎重考慮,也就沒有幸福的愛情,對愛情的考慮應該甚過一切考慮。”

1929年冬天,布哈林成了“反動派”,受到了斯大林的猛烈攻擊,從此,布哈林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曆程。不過,他和拉林娜之間的愛情之火也燒得更旺了。拉林娜總是找機會與布哈林多接觸,盡量和布哈林在一起,陪伴他渡過艱難的時光。有時,他們一起去劇院或參觀藝術展覽。有一次,他們在克裏姆林宮的辦公室閱讀福樓拜的《薩朗波》,對書中滿腔熱血、英勇果斷的主人翁讚歎不已。他們還對羅曼·羅蘭的《哥拉·布勒尼翁》達到了幾乎著迷的程度。

然而,生活的現實是殘酷無情的。布哈林與拉林娜的玫瑰生活色彩開始暗淡,嚴峻的生活開始了。當斯大林的妻子娜佳1932年在孔策沃別墅開槍自殺後,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間的友誼也斷絕了。

一天,布哈林找來拉林娜,決定和她進行一次坦誠交談。他對拉林娜說:“我們的關係進入了死胡同,你隻有在兩條路上選一條,要麼和我共同生活,要麼離開我。”當時,拉林娜明確表示,願意與布哈林永遠在一起。聽了拉林娜的回答,布哈林當即將她抱在懷裏,痛哭起來。

1933年10月,一直熱戀布哈林的拉林娜終於和她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了。從此,她陪伴布哈林度過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他們結婚時,布哈林已45歲,拉林娜隻有22歲。

1933年,對於布哈林來說,生活有了轉機。他可以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1934年在聯共(布)舉行的第17次代表大會上,布哈林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不過,他的政治生涯仍然在走下坡路。但是,這種遠離政治選漩渦中心的生活,相對而言要比過去寧靜得多。他和拉林娜的結合,使這種生活顯得更為安逸。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他的繪畫、捉蝴蝶和其他的活動,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文學,和昔日的老朋友促膝談心。從此,布哈林體會到一個普通人的甘甜和辛酸。漂亮、溫柔的拉林娜,成了他生活的主要支柱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這一切,無疑對他最後幾年的生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