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可想而知的結局(1 / 3)

中國的長城是一條長長的防禦牆,約1400英裏,由秦始皇修建,從遼東一直延伸到甘肅,連接兩關。從那兒往西,作為用於戰爭的防禦體已漸漸消失。長城雙層壁壘,蜿蜒不斷,是高50英尺、寬20英尺的堡壘防禦牆,城牆腳用花崗岩砌成,上端用磚石砌成,它醒目地沿著中國北部的山頂外形延伸,一排排城牆陣勢宏偉。

沒有軍隊,也沒有大炮保衛這座漫長的防禦工事,俄國人、韃靼人或吉爾吉斯人均可隨意穿越這座障礙物。此外,這城牆也無法保護大清帝國不受來自蒙古的沙塵暴的襲擊,有時北風甚至可以把沙塵刮到北京來。

在一垛草堆裏度過了難熬的一夜之後,第二天早上,金福和小宋被人從堡壘廢墟的黑暗的門下麵帶走,由12個人看守著,這些人無疑都是老孫的手下。引他們到這裏的向導已不知去向,金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很明顯,他不是偶然碰到老孫的人,而是被人暗算帶到這裏的。那個卑鄙的向導明顯是在專門等候“百歲爺”,這個無賴對冒險越過長城的種種遲疑,隻不過是為了避免懷疑而玩弄的一個詭計,他自己就是漏網“長毛”的一員,顯然是奉命行事的。現在,金福在訊問了一名護衛後便明白了一切,不再有任何疑問。

“你們肯定是帶我去老孫的軍營吧?”金福問護衛隊領頭。

“1小時後我們就到了。”那人回答。

不過,王哲人的學生一直在尋找什麼呢?不正是王先生的委托人嗎!他不是一出發就想到這個地方來嗎?他到這裏來,不論是出於他的意願,還是違背他的意願,他都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他表現得很冷靜,把外在的驚恐表情全留給了小宋。而小宋由於恐懼,上下牙齒直打架,肩上的腦袋直發顫。

當然,金福表現得非常堅強,鎮靜地接受這一事實,跟著他們走。他終於能與老孫交涉,將那封信贖回了。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切都會順利的。

翻過長城,隊伍不方便再走蒙古草原上的大路了,而是迅速向右邊的一條陡峭的小路走去,穿過山區。看守們非常小心地圍著他們的犯人,以致任何逃跑的企圖——即使金福曾有過這樣的想法——都是不可能的。

他們在這樣陡峭的山路以最快的速度向前行進。大約1個半小時後,他們繞過一座山包,看見一棟搖搖欲墜的樓房。這是一座樣子古怪的寺廟建築,適合一個攔路搶劫的強盜住。在這座中俄邊境上的荒涼的廟宇裏,很難有什麼香客前來朝聖。這兒太危險了,不過倒是很適合攔路打劫者安營紮寨。如果老孫在這裏的話,那是最明智的選擇。這偏僻的山區值得他在此發展。

護衛隊的領頭回答金福剛提出的問題:“老孫就住在這兒。”

“我要馬上見他。”金福說。

“是的,馬上。”那人回答。

收繳武器後,金福和小宋被帶進了一間大房子裏,這裏也是寺廟的中廳。這裏站著近20名麵目猙獰的人,身著綠林好漢極其別致的服裝,並全副武裝,一片肅靜。入口的兩邊各站一排士兵,金福大膽地穿過去,小宋則被人推搡著肩膀走進去。

房間的盡頭是鑿在硬牆上的樓梯,爬上樓梯後是彎彎曲曲、錯綜複雜的小路,通往深山的一個地下堂穴。不熟悉地形的人肯定會迷路。

護衛隊舉著火把照明,領著犯人朝下走了30步,然後沿著一條狹窄的通道走了約100碼,進了一個大廳。大廳裏盡管點著無數支火把,但依然很暗。廳中支撐著低矮拱頂的大柱子上,刻有中國神話裏的各種怪獸的頭顱。

犯人帶進來時,大廳裏傳出一陣低語,這裏絕非人跡罕至。大廳深處擠滿了人,仿佛所有漏網“長毛”的人馬都被召集回來了,準備舉行一個特別盛大的慶典。

在地窖的盡頭,一個寬大的石頭平台上,站著一個身材壯實的大漢,他就像一個秘密法庭的法官一樣,身邊站著三四個隨從,像是他的陪審助理。他做手勢傳犯人上堂。

“那就是老孫。”領頭的人指著平台上的大漢說。

金福邁著堅定的步子走上前去,帶著一種想了結此事的口氣說:“老孫,我是金福。王哲人是我的老師,我給過他一封信,那是份合同。我聽說王先生已把那封信轉交給你了,我來是想告訴你,那份合同現已無效了。我想從你手中收回那份合同。”

這位土匪一動不動,除非他是黃銅所鑄,否則不會如此的僵硬。

“開個價吧。”金福接著說,然後等候答複。

他好像在等待一個永遠也不會作出的答複。

金福又說話了:“我隨時可以給你開出支票,銀行由你選擇,我擔保會把錢付給你派來的任何信使。說吧,要多少錢才能交出那份合同。”

陰鬱的土匪依然保持冷冰冰的沉默——這決不是什麼好兆頭。

金福更加強烈地提出要求。

沒有回答。

“我出5000塊大洋,怎麼樣?”

還是沒有回答。

“1萬?”

老孫以及他旁邊的人,還是像雕塑一樣默不作聲。

不管他們是什麼人,金福既然出了價,至少該有個回應。“你沒聽見我說的話嗎?”他不耐煩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