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映的《少爺的磨難》電影是由陳佩斯等主演,該片根據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一個中國紳士的磨難》改編,講述了金福少爺繼承了父親的百萬遺產後不久突然破產,經曆重重磨難,終於領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故事。

據法國威廉·鮑卓賢的《凡爾納與中國天朝》一文表述,2001年,凡爾納與他出版商的信第一次公開發表後,人們了解這部小說的創作源起與過程。

1878年4月12日,儒勒·凡爾納說他想與出版商赫茲爾討論已打算出版的手稿,將故事情節改為以美國為背景。在5月23日的信中,他將該小說定名為《自願被暗殺者》。

赫茲爾在9月11日的信中告誡儒勒·凡爾納說,從天主教當局的角度,這部小說以自殺為主題是非常危險的。儒勒·凡爾納10月13日回信說他“已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將背景從美國改換成中國”。他說他閱讀過許多有關中國方麵的書籍並作了大量讀書筆記,他撰寫這部作品時,手頭就擺著20多部有關中國的書籍。他開玩笑地補充說:“我已經全身心地投入中國王朝的研究了,我差不多已成了中國九品芝麻官。”

1879年1月28日,儒勒·凡爾納這樣寫道:“我已經寫完一半了……寫起來很有意思。”然後,在3月4日的信中補充說:“大約10天之內我會寫完這部中國小說……我覺得很有趣……不知讀者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覺。”起初,他給小說起了好幾個名字,如,《中國人》、《師父》、《一位幸運的中國人的不幸》、《百歲顧客》、《一個真正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人軼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兩餐之間》以及《金福的計劃》等。

赫茲爾閱完手稿和清樣後,提出修改意見。故事中的作為太平天國運動者的王哲人這個人物就是赫茲爾提出的。赫茲爾對最後一章的每個細節都給予了添加或刪節。同年7月2日到8月7日,作品以《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為名連載故事的形式與讀者見麵,11月出版。從1879年到1880年分別有三個英文版的翻譯本問世,隨後的再版標題改變為《一個中國紳士的遭遇》。

盡管儒勒·凡爾納一生沒到過中國,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了解,他對於中國的文化、曆史、政治、社會、語言等都很了解;比如《特派記者與克勞迪斯·彭巴納克》、《布朗裏肯太太》、《征服者羅伯》、《著名的旅行及旅行家》、《18世紀偉大的航海家們》中都涉及到關於中國的背景以及中國人。即使在《海底兩萬裏》(1870)中也有不少描寫中國的部分。那麼在本作品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中國主人公的中國式生活,他把各種文化、曆史、政治、社會、語言信息等和評論都融合在一起,創作了一部集旅遊、冒險為一體的幽默小說。他走遍了整個歐洲,訪問過美洲和非洲,但他從未到過亞洲。當然,作為一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南特國際港口的公寓裏長大的男孩,他目睹了無數來往於東亞滿載外國貨物的船隻。

《金福的計劃》的書名為儒勒·凡爾納親自起的書名。作為一名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有過熱愛的世界科幻小說之父,他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了解:似乎是沒有那一個中國人會拒絕對於“金、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