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真維斯參與希望小學建設、學校配套設施建設、資助貧困大學生、大學生支教、大學生社會實踐……沒有間斷、從頭到尾地參與了河北省青少年公益事業幾乎所有項目。一路走來,河北省青基會理事長侯樹林感慨不已:“我們每年會接收許多企業參與公益項目的申請,其間不乏國際跨國大佬。總的感受,企業做公益各有各的目的,有些為拓展市場,有些為提高品牌美譽度,每次活動會要求請多少家媒體。但真維斯出發點不一樣,不博品牌認可度,而是真心做公益,不純粹幫窮孩子完成學業,更想幫他們提升能力。真維斯堅信,捐贈隻是幫助的開始。”
河北省城鄉教育資源分配極端不平衡,鄉村學校學生課餘活動匱乏。對很多鄉村孩子來說,他們需要讀書,也同樣渴望有自己的操場、一張自己的乒乓球桌。侯樹林說:“一般企業捐贈不會注意到這些。”真維斯除直接捐助學費外,還著力幫助學校硬件設施改善,捐建“新成長陽光操場”。
唐山樂亭有所希望小學,真維斯送去價值十多萬元的體育器材,修繕操場,還提倡開辦“家鄉文化班”,讓學生們課餘學驢皮影、評劇、樂亭大鼓等樂亭文化。真維斯希望,這些被列入“世界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地方文化,不至於在年輕一代中失傳。侯樹林總結說:“真維斯做慈善不請媒體報道,不做公開宣傳,追求的是人的變化。”
結緣青基會,始於1993(下)
何謂人的變化?
真維斯在河北省重點資助河北科技大學和河北師範大學的貧困生,每次發放助學金,口岸都會派人到學校組織學生們上一堂公益理念課,鼓勵他們:“生而貧困,你不可選擇,但是你能提高能力,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而將來有能力時,也希望你們能去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
貧困學生多生於農村,初到城市,難免產生自卑感。真維斯則提供實習崗位,幫助他們矯正心態,“開闊眼界、提升能力”。
侯樹林感覺“確實有效果”,學生心態更積極,也開始熱心公益。學生們組織了“真維斯愛心社”,到敬老院、幼兒園奉獻愛心。2011年春天,侯樹林與他們去西柏坡希望小學參與公益活動,“隊伍已經很成熟,每個人都變得很陽光”。
呂蘭芳,真維斯資助的第一批內地學生當中的一員,出生在河北省邢台縣一個貧困的鄉村家庭,家中弟妹眾多。10歲時,呂蘭芳父親患癌症去世,年邁的爺爺又患上白內障,一家人生活的重擔落在她母親肩上。因為交不起學費,呂蘭芳被迫輟學回家。
1993年的一天,呂蘭芳突然接到學校通知,“一個香港人資助你,你可以回學校上課了”。呂蘭芳開心地回到校園,心裏很感激資助自己的人,同時又好奇這人是誰。從彙款單上,她得到了答案:楊勳。
此後,寫著“楊勳”名字的彙款單伴隨呂蘭芳,成了她的支柱和激勵。2003年,呂蘭芳考入邢台學院外語係,她寫了一封信,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楊勳。
2005年,作為“真維斯大學生助學基金”資助的學生,呂蘭芳照例得到一份節假日帶薪實習的機會。期間,她了解到服務行業的運作,鍛煉了語言表達和與人交流的能力,而最讓她感到意外的是,資助自己的楊勳,原來是真維斯的董事長。
第二年3月,在真維斯石家莊分公司安排下,呂蘭芳第一次見到楊勳。
13年的幫助,千言萬語彙成兩個字——“謝謝”。在此之後,呂蘭芳學習之餘,每周六、日都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或去聾啞學校看望那裏的孩子。她想,“我也要力所能及地為別人做點事”。再後來,2008年7月,呂蘭芳成為真維斯一員,在澳洲組采購部負責跟單。周末,她還是會和同事去敬老院,或去向五保戶派發糧油,“要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呂蘭芳隻是無數受真維斯資助學生當中的一員。
河北青基會打開了真維斯扶助內地青少年發展的一扇窗戶,此後,真維斯每到一地便與當地青基會保持聯係。2005年,真維斯和中國青基會合作建立“真維斯大學生助學基金”,截至目前,共投入2700萬元人民幣。上萬名像呂蘭芳那樣的貧困學生受惠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