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道宣述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

太一山沙門釋道宣述

四分戒本者。蓋開萬行之通衢。引三乘之正軌也。自法王利見弘濟在緣。程上聖之淒惶。悼小凡之沉溺。故能辟不諱之門。示秘密之深術。張無問之說顯初學之津塗。遂靜處而興教源。集眾而宣玄範。前明由序。廣陳發致之功。後列大宗。盛羅機欲所被。約時敷演通行於是承遵合潔。等聞正法由茲久住。但以時來不競情變所流。經陣夢[疊*毛]之征。律舒分杖之喻。致使教隨文結理任情移。雲飛二部五部之殊。山張十八五百之異。取其元始所被無非計情。窮其要會之心俱通正業。逮乎曹魏之末戒本創傳。終於隋運之初。芟改者眾。或依梵本。或寫隸文。或以義求。或以緣據。仇校諸說。成務蒙然。濫罔前修。翳昏後學。梵本則文旨乖互。方言未融。準律則得在宗歸。失於辨相義求雖有深會。未靜論端。緣據似是具周。止存別見。原夫正戒明禁。唯佛製開。賢聖緘默。但知隻奉。故律論所述。鹹宗本經。自餘位班。曾未揣度。總敘諸見。師心者多。考定昔緣。良所未暇。今以戒本繁略。隱義局文。用則失儀。舍則非據。若不顯相。人難具依。餘少仰玄風。誌隆清範。昔在帝京周流講肆。伏膺請業載紀相尋。何嚐不執卷臨文。慨斯壅結。遂以貞觀四年庚寅之歲。薄遊嶽瀆廣評律宗。但見誦語紛綸未思弘遠。高譚有務事用無施。才羅七五之名。妄居一字之首。但述行藏之要。寧開決正之心。問以戒律廢興。妙憑疏解。約之情通本據。無文可依。自有博學生知行名雙顯。而神用莫準。情取天乖。餘意之所未安。義當依法為定則諍輪自弭。何俟繁辭。今試敢依律本具錄正經。仍從佛解即為注述。文唯一卷同昔所傳。持犯兩明今便異古。庶令初後兼學愚智齊遵。粗知則具三種持律。精練則是一師大化。以斯用求成濟為極。又以戒各緣起妄說非無。若不鏡曉終歸虛托。故隨戒類引刪要補之。俾夫顯相通班輕重昭現。足以潤身光德。足以護法匡時。臨文無取謬於文。思義則不資他義。豈直自貽無漏。亦將兼濟有緣。故輒筆記序之雲爾。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四分戒本 出曇無德(唐言法護)部律。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無涯 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財 眾集聽我說 欲除四棄法

及滅僧殘法 障三十舍墮 眾集聽我說

毗婆屍式棄 毗舍拘留孫 拘那含牟尼

迦葉釋迦文 諸世尊大德 為我說是事

我今欲善說 諸賢鹹共聽 譬如人毀足

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

勿令有毀損 如禦入險道 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 死時懷恐懼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說戒亦如是 全毀生憂喜

如兩陣共戰 勇怯有進退 說戒亦如是

淨穢生安畏 世間王為最 眾流海為最

眾星月為最 眾聖佛為最 一切眾律中

戒經為上最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前偈文法護尊者所作。為廣略二教通序。前開持毀之言以成說聽之本也。和合已下二教大宗自分三分。序正流通。

和合 時有與同師知識。別部說戒法。當尊重承事恭敬。布薩一處住和合說戒。違者與罪。佛言。有三種和合。一應來者來。二應與欲者與欲。三現前得訶者不訶。反此別眾也。

僧集會 時有比丘。說戒日若在界內若有戒場不往說戒處。佛言。應求應喚。是我所教。若出界外若往而不坐者如法治之。自今已去隨所住處有一比丘。至說戒日當先至布薩堂中掃灑敷座具水然燈並舍羅等。若有客來。四人若過作自說戒。乃至一人心念清淨。若有非法別眾說戒者如法治之。

未受大戒者出 時有比丘。令餘人遮說戒事。佛並令至不見聞處餘人未受戒者。非人來者聽之。又不應在尼前作也。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 時說戒日有病比丘。若看病者及三寶事不來聽戒。佛言。應與欲及清淨。隨其廣略。若不現身相不口說者不成。若病重者升至僧中。恐病增動。若出界作。以無方便可得別眾羯磨說戒故也。

比丘尼眾遣何人來耶 佛言。若有者即應起白言。比丘尼僧和合禮比丘僧足。廣如刪補羯磨中。若無來者。答雲無尼請教誡也。

今僧和合何所作為 彼應答言。

說戒羯磨 佛言。若說戒日不得在房。比座相撿來不來者。應先白已然後說戒。若癡比丘言先不誦或有忘者不成。說戒當依能誦戒者。比丘五夏當誦使利。若詣比近學誦戒序乃至餘法。還至本處次第說之不應重誦。若不得者但說法誦經從座而起。不者如法治也。

大德僧聽今僧十五日布薩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布薩說戒白如是 佛言。當隨王者。若十四日若十五日應作數法。若黑若白各有十五。隨月稱之。若得四人應作此白。三人以下當三語說戒也。

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 佛言。新受者未聞戒不知何學。聽集一處和合說之。波羅提木叉者戒也。自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麵首集眾善法三昧成就。當結當說當發起。演布開現反覆分別故也。

諸比丘共集在一處 佛言。同羯磨者集在一處。乃至應訶者不訶。是名如法。若眾大聲小。敷妙高座立上而說。八難餘緣隨時略說。若客舊外集數有少多。說過此序。告淨便聽。餘廣如律。

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佛言。端意專心而聽法也。

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懺悔 佛言。謂所犯事未懺悔也。有二種智人。有罪能見。見罪能如法懺悔。若欲悔者。當詣清淨比丘說犯名字。如法除已方得聞戒。乃至於罪有疑亦如是說。若僧並犯無人可懺。不問識疑。白懺後說。

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 佛言。無犯者有二種。若本不犯若犯已懺也。

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 佛言。如二比丘相問答也。

如是比丘在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者得故妄語妄語者佛說障道法 佛言。僧說戒時默妄語故犯突吉羅。言障道者。障於四禪三空四果。告諸比丘。如彼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漂出。我法亦爾。不受死屍。謂死屍者非沙門梵行自言沙門梵行。犯戒惡法不清淨穢汙。邪見覆藏。內懷腐爛外現完淨。如空中樹。雖在眾坐。常遠離眾。眾亦遠彼。故知懺罪方成聞戒也。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懺悔懺悔得安樂 佛言。以清淨戒學故便得清淨定慧。名得禪果。為安樂也。

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自此已前。廣教之別序也。後說之文。即廣教之正宗也。

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初大淫戒 佛在毗舍離國。時須提那子持信出家後。還本村與其故二共行不淨。諸比丘察知已言。當於如來。清淨法中。於欲無欲。能斷渴愛破壞巢窟。除眾結縛愛盡涅槃。雲何乃作如是惡事。以過白佛。即集眾僧知時義合。取自言已佛訶責雲。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告諸比丘。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法越度愛結。又說此欲如火如炬乃至如刀如戟。如是訶已此為癡人。多種有漏最初犯戒。今當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長。六難調者調順。七慚愧者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久住。諸戒例爾。下並略之。欲說戒者當如是說。

若比丘 佛言。若比丘者。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稱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結使比丘。善來比丘。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是中比丘者。若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處所住比丘法中。是比丘義也。

共比丘 佛言。若共餘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乃至住比丘法中者。是謂共比丘義也。

同戒 佛言。我為諸弟子結此戒已。寧死不犯。是中共餘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名同戒義也。

若不還戒 佛言。若有比丘不樂梵行聽舍戒還家。複欲出家於佛法中修梵行者。應度出家得受大戒。雲何不名舍戒。若自顛狂心亂痛惱啞聾。又向如是人前及中邊人等互舍不成。若戲若眠若無知人若自不語若前人不解。並不成舍。若言我舍佛舍法舍僧和尚戒律我受家法等。是名舍戒也。

戒羸不自悔 佛言。雲何戒羸不舍戒。若有比丘。常懷愁憂不樂梵行厭比丘法。意欲在家便言。我念父母婦兒親裏村落城邑園田家業。我欲舍佛乃至學事等。是也。若作是思我今舍戒。是戒羸而舍也。

犯不淨行 佛言。是淫欲法也。男則二道女則三道。若從道入道。從道入非道。從非道入道。若限齊若盡入。乃至入如毛頭者。皆波羅夷。

乃至共畜生 佛言。可得行淫處者是也。有三種行淫。人非人畜生趣。複有五種。婦童女二形黃門男子。比丘淫心向前境三處二處初入便犯。有隔亦犯。若向睡眠若死未壞若多未壞。於三處二處行淫。初入便犯。如是廣說。若比丘為怨家將至前所。強持令入三處二處。始入覺樂犯。不樂不犯。有隔無隔亦同上。若為怨家強捉比丘行不淨行。覺樂不樂有隔無隔亦如上也。

是比丘波羅夷 佛言。譬如斷人頭不可複起。比丘亦如是。犯此法者不複成比丘故名也。若方便欲行不淨。成者波羅夷。不成者偷蘭遮。若教比丘行。若作教者偷蘭遮。不作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餘眾相教。作不作盡突吉羅。若屍半壞若一切壞。若骨間若地孔泥孔。行不淨者並偷蘭。若道作道想。若疑若非道想。並波羅夷。若非道道想道疑並偷蘭遮。比丘尼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滅擯。是謂為犯。不犯者。若睡眠無所覺知不受樂。一切無有淫意。不犯者。最初未製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不共住 佛言。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說戒。不得於此二事中住。故名不共住也。

二大盜戒 佛在羅閱城。有檀尼迦。在閑靜處草屋坐禪。為人持去乃作全成瓦屋。佛令打破。便詐宣王教取彼要材。為王臣人民訶責。無使入村勿複安止。比丘以過白佛。因斯如上製戒。

若比丘 其義如上。

在村落 村有四種。一者四周牆。二者柵籬。三者籬牆不周。四者四周屋也。

若閑靜處 即村外靜地也。處者。若地中若地上處。若乘若擔。若空若架上。若村若阿蘭若。若田處若處所。若船若水。若私度關塞不輸稅。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若楊枝若園果草木。若無足眾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財業。若共要若伺候。若守護若邏道。是名處也。

不與 他不舍也。若他物想他所護想有主想。非己物非暫用。非同意故也。

盜心取 賊心取也。有五種。黑闇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盜他心。又五種取。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便取。倚托取。或依親友強力。若以言辭辯說誑惑而取者是。

隨不與取法 以王立法。若取五錢若直五錢物。罪應至死。佛隨王法。盜滿製重也。

若為王 得自在不屬人。

王大臣 種種大臣輔佐王者。

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是比丘波羅夷 比丘如上。諸處得物。盜直五錢若過五錢波羅夷。方便偷蘭遮。若取減五錢偷蘭遮。不得者突吉羅。教人盜取。彼若得物。俱波羅夷。若受教者自取異物。若異處取物。取者犯重。教者偷蘭。若為取物。使無盜心。教者波羅夷。受使者不犯。若教人取物。謂遣盜取。受教者犯重。教者無犯。有主想犯重。若疑偷蘭。無主物有主想疑偷蘭。比丘尼等四眾並如上戒。不犯者。與想。取己有想。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想者是也。

不共住 義如上解。

三大殺戒 佛在毗舍離。為諸比丘說不淨觀。彼習定已厭患身命。歎死勸死。難提比丘受雇殺人。居士驚怖。佛知此事便說禪法。比丘修習並證上果。因訶上過而製此戒。

若比丘故自手斷 所謂行殺也。若自殺若教殺。若遣使殺。若往來使殺。若重使殺。若展轉使殺。若求男子殺。若教人求男子殺。若求持刀人殺。若教人求持刀人殺。若身現相。若口說。若身口現相。若教使歎。若遣書。若教遣書。若坑陷。若倚撥。若與藥。若安殺具。及餘方便殺者是也。

人命 從初識至後識而斷其命。

持刀與人歎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種種方便歎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 若作如上殺人方便不死偷蘭。若殺非人若畜生有智解於人語。若能變形。方便殺者。並偷蘭。不死者突吉羅。畜生不能變形若殺波逸提。實人人想波羅夷。非人想疑偷蘭。四眾犯相如上。不犯者。擲刀杖瓦石誤著而死。若營事作房誤墮木石而死。若扶將病人入房往反一切無害心而死者是。

不共住。

四大妄語戒 佛在毗舍離。時世穀貴。乞食難得。婆求河邊有安居者。便共稱歎。得上人法信心居士減分施之。後往佛所。因問訶責而製此戒。

若比丘實無所知 謂實無知見法。

自稱言我得上人法 自稱說。有信戒施聞智慧辯才過人。人法者。人陰人界人入也。上人法者。諸法能出要成就也。

我已入聖智勝法 自言。有念在身。若正憶念。若堅持戒。若有欲。若不放逸。若精進。若得定。若正受。若有道。若有修。若有慧。若有見。若有得。若有果。

我知是我見是 若言。天龍鬼神來供養我。若得不淨觀四禪四空定等。

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 意欲以後悔前用實轉虛。由口造業言了結重。

除增上慢 比丘慢心自謂得道。後勤精進證增上果。生疑白佛。便言。增上慢人為不犯。

是比丘波羅夷 若作是虛而向人說。前人知者波羅夷。不知者偷蘭。若遣手印若遣使若書若作知相。若知者其犯亦爾。若於不能變形畜生向說得突吉羅。下四眾如前說。不犯者。增上慢人若業報得。若不言我得。或戲笑說。疾說屏說。欲說此錯說彼是也。

不共住。

諸大德我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波羅夷法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羅夷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 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屍沙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初故出不淨戒 佛遊舍衛城。迦留陀夷欲意熾盛身色瘦悴。獨處一房好床蓐被地施敷具。飯食豐足隨念弄失。諸根悅豫顏色光澤。諸比丘舉過白佛。佛無數訶責已而製此戒。

若比丘故弄陰失精 實心故作出不淨意。前境有六。若於內色外色內外色若水若風若空。隨作方便。若出即犯。

除夢中 佛言。亂意睡眠有五過失。一者惡夢。二者諸天不護。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於夢中失精。善意睡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也。

僧伽婆屍沙 若方便弄不失偷蘭。比丘自相教若失犯偷蘭。不失突吉羅。尼波逸提下三眾吉羅。不犯者。一切不作出精意。

二觸女人戒 佛在舍衛國。迦留比丘以佛前製便在門外。伺諸婦女將至房中手捉捫摸。樂者便笑。有不樂嗔恚罵辱。諸比丘舉過白佛。便集僧製戒。

若比丘淫欲意 愛染汙心。

與女人 謂境有四。覺睡新死及少分壞。

身 從發至足。

相觸 若捉摩重摩。或牽或推。逆摩順摩。或舉或下。或捉或捺。若餘觸方便。

若捉手若發若觸一一身分僧伽婆屍沙 若觸四女著便僧殘。女觸比丘動身同犯。若不動身但犯吉羅。先有染心偷蘭。互觸有衣偷蘭。俱有衣者吉羅。若與二形相觸偷蘭。若以欲心觸男子身或衣坐具。乃至自觸及以畜生一切突吉羅。尼波羅夷下三眾吉羅。不犯者。有所取與戲笑相觸是也。

三與人女粗語戒 佛在舍衛國。迦留陀夷聞佛已製前二戒。故便於女前欲心向彼說粗語。比丘舉過佛因製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