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夜晚(1 / 2)

1986年夏天,我第一次出國,去莫斯科采訪友好運動會,很有些興奮。中學時,受俄羅斯文學影響,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一個個親切得猶如隔壁的鄰居;“文革”時,還曾寫過“要把克裏姆林宮的紅星重新點亮”的可笑詩句;對莫斯科交織著青春時節的想象與向往。

那一次采訪,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尼克萊。

記得到達莫斯科後入住的是紅場邊的俄羅斯飯店,是當時莫斯科最好的飯店。這裏是參加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駐地,記者本應住在另外的地方,不知怎麼陰差陽錯,我住在了這裏。隻是辦理入住手續麻煩了些,費了好多周折,等我終於拿到入住證件,行李不見了。走進大廳去找,看見一位俄羅斯人手裏拿著我的行李,正微笑著等我。

他就是尼克萊,唇上留著醒目的小胡子,會說漢語,交流起來沒有障礙。我們很快熟了起來。他年齡和我一般大,黑海人,列寧格勒大學(現在的聖彼得堡大學)畢業,學的就是漢語專業,畢業後先在電台工作,後調到雜誌社。這次他是到友好運動會幫忙,不是完全的誌願者,有點兒報酬,每天7個盧布。他對我說,來這裏幫忙,可以接觸到中國運動員,鍛煉自己的漢語,還能夠順便寫些關於運動會的通訊稿,每篇有四五十盧布的稿費進賬,也算是一舉兩得。那時,他每月的工資是250盧布,人民幣4元錢換1個盧布。

他負責接待各國運動員,沒想到會遇見一個中國記者,算是他的半個同行。我們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我可以幫他學漢語,還可以介紹他想了解的中國情況。他便投桃報李,采訪之餘陪我乘船遊覽莫斯科河、參謁普希金廣場、參觀博物館,帶我逛遍莫斯科。

人和人的交往,會產生很奇特的感應。萍水相逢,有時候卻比耳鬢廝磨常在一起的人印象更深、友情更深,心和心離得更近。在關鍵時刻,派上意想不到的作用,點石成金。

在這次莫斯科友好運動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蘇聯運動員布勃卡以6.01米的高度,打破了一年前在巴黎田徑大賽上他自己創造的6米的男子撐竿跳世界紀錄。布勃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跳過6米大關的人,當時被稱為“飛人”。我當然想采訪布勃卡,但他已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都想采訪到他,我連找到他的辦法都沒有,采訪他談何容易?是尼克萊幫助了我。第二天一早,尼克萊來找我,告訴我聯係到布勃卡了,他同意接受采訪,時間就定在當天上午,他晚上就要回他在多涅茨克的家了。

我知道,多涅茨克位於烏克蘭,距莫斯科800公裏,如果這次錯過,再找他就難了。上午,按照約定的時間和地點,我來到俄羅斯飯店大廳,靠窗的一角,輕紗窗幔垂落,枝形吊燈懸掛,上午燦爛的陽光投射進來,顯得格外溫煦。尼克萊真會找地方。

沒過一會兒,布勃卡來了,瘦削的臉龐與肌肉發達的肩膀形成明顯對比,溫和的目光和有力的手指也呈現出鮮明的反差。那一刻,他很平易近人,甚至有些拘謹,和在莫斯科街頭或地鐵上常遇到的普通工人幾乎沒什麼兩樣,隻是年輕的臉龐顯得比在田徑場上更英俊。那時,他還不滿22歲,正是最美好的青春芳華。

尼克萊為我們彼此做了簡單的介紹。落座後,采訪便開始了。沒想到,未等我開口詢問,布勃卡先開口說話了,尼克萊為我翻譯道:他說,今天是他兒子1歲的生日,昨天的紀錄是慶祝兒子生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