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個與資本家社會相對應的範疇:市民社會(2 / 3)

平田提出市民社會是一個與資本家社會相對應的範疇,近代社會的形成是“市民社會向資本家社會的不斷轉變”的主張,指出“近代的生產方式”實際上就是市民生產方式向資本家生產方式的轉變,而這種市民生產方式又是在與舊時期生產方式的不斷抗衡中發展,繼而轉變為資本家生產方式的,這才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近代社會”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個人所有逐漸轉變為資本家領有,政治的、道德的各種關係也隨之處於轉變的過程中。平田清明反對當時日本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階級對立一元論,以及市民社會=布爾喬亞社會=資本主義的理論誤區,從而反對完全意義上的對市民社會的否定與批判。可以說,平田的這一觀點包含了對俄國馬克思主義乃至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強烈批判意識。也可以說,平田清明的市民社會理論於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此。

[1] 平田清明(Hirata Kiyoak,1922—1995),日本戰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經濟學家,日本新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他涉獵廣泛,邁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古典經濟學研究、社會主義理念與現實研究、調節理論的日本化問題研究、日本經濟分析研究等諸多領域。代表作:《經濟科學的創造——“經濟表”與法國革命》(1965)、《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1969)、《經濟學與曆史認識》(1971)、《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敘述》(1982)、《市民社會與調節》(1993)、《市民社會的古典與現代》(1996)等。

[2] 海因裏希·約翰·李凱爾特(Heinrich John Rickert,1863—1936),德國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代表人物。從認識即意味著承認超越的價值這一觀點出發,他致力於價值哲學的體係化。師承文德爾班的學說,他指出了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在方法論上的區別。

[3] 平田清明:『所有論と歴史認識』,載『極北の思想』(北海道解放大學出版會)4號(廃刊號)。

[4] 高畠素之(1886—1928),日本社會思想家、哲學者,國家社會主義的倡導者,日文10卷本《資本論》的翻譯者。

[5] 查蘇利奇(1849—1919),俄國民粹主義者,俄國《祖國紀事報》編輯。19世紀七八十年代,她曾與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馬克思曾於1881年複信查蘇利奇,就她提出的關於俄國是否能跨越資本主義這一“卡夫丁峽穀”作答,史稱“馬克思致查蘇利奇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