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歲,1612年11月17日(明萬曆四十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
1歲,1613年2月,阿巴亥的母國——海西女真烏拉部被努爾哈赤所滅,所幸努爾哈赤對阿巴亥非但寵愛未衰,還更增了幾分。
2歲,1614年(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初九),同母弟多鐸出生。
4歲,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遷都遼陽。
9歲,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沈陽,分封八旗。多爾袞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這是多爾袞參與到後金政治架構中的第一步。
12歲,1624年,娶蒙古科爾沁部14歲的博爾濟吉特氏為妻。
13歲,1625年,後金國遷都沈陽。
14歲,1626年,後金天命十一年,這年發生了許多大事,足以對其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多爾袞晉貝勒;農曆八月十一,努爾哈赤死;次日,1626年農曆八月十二,大妃阿巴亥生殉;農曆九月一日,皇太極登汗位,宣布將多爾袞、多鐸兄弟二人“恩養”於宮中,交由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照看。
16歲,天聰二年(1628年),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淩河上遊)大捷,俘眾萬餘,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
17歲,天聰三年(1629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
18歲,天聰四年(1630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
19歲,天聰五年(1631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淩河城(今遼寧淩海)之戰,率先衝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
20歲,天聰六年(1632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
21歲,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采納。
22歲,天聰八年(1634年),縱掠山西等地。
23歲,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任統兵元帥,貝勒嶽讬、薩哈璘、豪格等為副帥,以正黃旗固山貝勒納穆泰為左翼,以吏部隨政圖爾格為右翼,統兵萬餘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深入青海卻隻圍不攻,秋毫無犯,懷之以柔,耗時半年,而終使察哈爾十萬兵馬投誠,獲元朝傳國玉璽“製誥之寶”,隨率林丹汗的眾後妃與其子額哲班師還朝。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六千餘人,俘獲甚眾。九月五日,凱旋大軍班師過遼河,黃台吉親率眾福晉、貝勒及文武群臣出迎數十裏。
24歲,清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製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今朝鮮、韓國)。
25歲,崇德二年(1637年),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
26歲,崇德三年(1638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沈陽)至遼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嶽讬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二十餘戰皆捷,克城四十餘座,俘掠人口二十五萬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