耬車是古代的一種播種農具,由耬架、耬鬥、耬腿等幾部分組成。播種時,一頭牛拉耬,一人牽牛,一入扶耬,一邊走一邊搖,種子就自動流出,播入土中。耬後邊的木框上懸有一根方形木棒,可以把土耙平,把種子覆蓋在土下,從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是一種用來提水灌溉的農業機械,發明於東漢靈帝年間。翻車主要由木鏈、水槽、刮板等部件組成。提水時,用人力、畜力或水力帶動下邊的龍骨板葉沿木槽向上移動,把水刮上岸來,流入農田。
另外,水旱災害是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而水利工程則是解決水旱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旱則灌,澇則排,這樣農業生產才會旱澇保收。從大禹治水的神話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同水旱災害進行著鬥爭。秦朝時由蜀地太守李冰主持設計建造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國古代水利建設的最高成就。
開心農諺——口耳相傳的農業秘訣
中國農業曆史悠久,廣大農人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不過,農人大多沒有文化,因此便形成了一部活在農民口頭上的“農書”——農諺。
農諺具有口頭語言的特色,既生動活潑,又樸素自然,有血有肉,帶有來自鄉野的新鮮泥土氣息。口語化的農諺沒有經過文人的雕琢和修飾,原汁原味,令人感到非常親切,富於情趣和感染力,從而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好酒好肉待女婿,好糞好料上秧田。頭伏翻地一碗水,二伏翻地半碗水,三伏翻地沒有水。種子下地,父母落葬,為人間大事。院裏無土難打牆,地裏無肥難打糧。早喂貓,晚喂狗,灑米喂雞,拌糠喂豬。勤,鋤頭底下出黃金;儉,米缸裏麵長白銀。這些農諺,簡直就是農村生活的生動描繪。
有些農諺形式對稱,順口押韻,非常悅耳。如莊稼不問爹和娘,功夫到了多打糧。種田無秘訣,隻怕肥料缺。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又如,曉霧不收,晴天可求;霧收不起,細雨不止。今夜斑斑雲,明天曬死人。風吹一大片,雹打一條線。春天孩兒麵,一天變三變。早晨起霞,等水燒茶,晚上放霞,旱死青蛙。
有些農諺,短短一兩句話,甚至三五個字之內,就蘊涵了豐富的農耕經驗和思想內涵。如“秧好一半稻”這句農諺,隻有短短五個字,卻清楚地說明了壯秧對水稻增產的意義。又如,“米細麵,土中提煉”這句農諺,十分簡潔地說明了土壤對農作物質量的影響。
朗朗上口的農諺
四月南風大麥黃,采了蠶桑又插秧。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日暈風,月暈雨。十霧九晴。修塘積水,糧食到嘴。幹鋤一遍光,濕鋤十通荒。
農諺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同它的語言生動形象是分不開的。例如“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空鯉魚斑,曬穀不用翻”,這兩句農諺以“魚鱗”和“鯉魚斑”來形容雲彩的形狀,表現氣象的變化,不但描摹逼真,而且形象生動,聽起來有聲有色,優美動人。又如,“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以牛力來比喻玉米去雄雜交的增產潛力,語言貼切鮮明,很有魅力。
古代農人大都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的傳授與交流,隻能通過口耳相傳,所以要求語言順口,容易記憶。因此,許多農諺合轍押韻,節奏鮮明,富有音樂性,讀起來琅琅上口,念上一兩遍就能很自然地記住。例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莊稼不問爹和娘,功夫到了多打糧。種田無秘訣,隻怕肥料缺。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
總之,農諺在幾千年中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成為了農人的“傳家之寶”。真可謂,“千句萬句,不及農諺一句”。
租地生涯——對剝削的容忍與反抗
古代農人,自然都是以耕種土地為生,不過根據他們擁有土地的情況,可以分為自耕農、佃農、雇農等幾類。自耕農,自家擁有田產,可自行耕種,自給自足。佃農,沒有或者隻有很少的田產,有一部分農具,依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雇農,擁有極少或者完全沒有土地和生產工具,以出賣勞動力為生。其中,自耕農和佃農是古代中國農民的中堅力量。
租種地主的土地,佃戶要自備農具等。租種分為分租和定租兩種,分租就是每年的收成由地主與佃戶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地主為了保證地租收入,往往對佃農監控很嚴。定租是按租佃土地的麵積預先商定地租,“豐年不加,欠年不減”。這樣,佃農多打的糧食是自己的,可實際上常因荒年而欠收、欠租,一般舊欠未消,新欠又增。另外,地主與佃農還保留著主仆關係的色彩,地主家修建房屋、婚喪嫁娶、看家護院、打雜時,佃戶須無償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