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賞
人不閑【1】,勿事攪【2】;
人不安【3】,勿話擾【4】。
人有短【5】,切莫揭;
人有私【6】,切莫說【7】。
注釋
【1】閑:空閑。【2】攪:打攪。【3】安:安靜。【4】擾:幹擾、打擾。【5】短:指缺點。【6】私:指個人秘密。【7】說:這裏指到處宣揚。
精彩解說
別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時,就不要打攪;別人心裏焦急不安時,就不要用閑言碎語幹擾他。
別人有缺點,我們不要當眾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到處去宣揚。
故事鏈接
孔子和守廟人
孔子在魯國擔任助祭時,經常到太廟參與祭祀活動。每次活動,孔子都會提前到太廟,謹慎地做準備工作,並再三向守廟人詢問禮器的知識和禮儀等內容,直到把每件事情都弄明白才肯罷休。
守廟人見孔子謙虛地向自己請教問題,得意地向別人說:“孔子連最簡單的禮儀、規矩都不懂,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別人。”孔子的學生聽了,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指責和諷刺我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禮。虛心學習、勇於請教、不恥下問,這才是禮!”
後來,守廟人聽說了孔子的這番話,心中懊悔極了。
原文欣賞
道【1】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2】。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3】作【4】。
注釋
【1】道:讚美。【2】勉:盡力、努力。【3】且:就。【4】作:產生。
精彩解說
讚美別人的美德,這也是一種美德;因為對方聽到你的讚揚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宣揚別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在做壞事;如果批評指責得太過分,就會招來災禍。
故事鏈接
倒屣相迎
一天,蔡邕正在和朋友交談,突然一個仆人跑來,說門外有一名叫王粲的人求見。蔡邕一聽王粲來了,匆匆對朋友說了聲:“老夫失陪了。”蔡邕拖著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一會兒,蔡邕領著王粲進來了。大家一看,這王粲是個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驚呆了。
蔡邕連忙介紹說:“這位是王粲,他才華超群,記憶驚人!我家裏的全部書籍和文章,都應該贈送給他。”蔡邕在賓客們麵前對王粲大加讚譽,王粲深受鼓舞。
原文欣賞
善相勸,德皆【1】建;
過不規【2】,道兩虧【3】。
凡取與【4】,貴分曉【5】;
與宜多,取宜少。
注釋
【1】皆:都。【2】規:規勸。【3】虧:欠缺、短少。【4】取與:取得與給予。【5】分曉:清楚。
精彩解說
相互勸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雙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取用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明。給他人時應該慷慨,多給一點;取用別人的東西時就應少取一些。這是人情往來的道理。
故事鏈接
獄中學習
漢宣帝要為自己建造廟宇,大臣們雖然心裏不同意這樣做,但又害怕觸怒皇帝,就沒說什麼。隻有正直的夏侯勝和黃霸表示反對,說皇上隻要多關心百姓,治理好國家,自然會被大家讚頌。結果,他倆都被漢宣帝關進了監獄。
在獄中,黃霸向夏侯勝求教,學習《尚書》。夏侯勝說“我們坐在牢裏等死還學《尚書》有什麼用啊?”黃霸回答道:“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抓緊時間學點兒知識,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
原文欣賞
將【1】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2】,即速已【3】。
恩【4】欲報,怨【5】欲忘;
報怨短【6】,報恩長。
注釋
【1】將:將要、即將。【2】己不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3】已:停止。【4】恩:恩惠。【5】怨:怨仇。【6】短:指短期。
精彩解說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願意;如果自己不願意,就應立刻停止。
別人對自己有恩惠,應時時想著回報他。和人結了怨仇,應該想辦法早點忘掉仇恨。對別人的怨恨不要老放在心上,但是報答別人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
故事鏈接
陳堯谘退馬
陳堯谘家有一匹烈馬,為馴服它,父親受了幾次傷,可那匹馬依然既不讓人騎,也不肯幹活兒。陳堯谘覺得把它賣了更省心一些。一天早上,他悄悄把馬牽到集市上賣了。
父親醒來後發現馬沒了,忙問是怎麼回事,陳堯谘就把賣馬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搖著頭對他說:“你明知那匹馬愛傷人,又沒什麼用,怎麼能把它賣給別人呢?我們自己不願意要反而賣給別人,是不對的。”
聽了父親的話,陳堯谘知道自己錯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買馬的人,退了錢,把馬牽了回來。
原文欣賞
待婢【1】仆,身貴端【2】;
雖貴端,慈【3】而寬。
勢【4】服人,心不然【5】;
理【6】服人,方無言。
注釋
【1】婢:舊指被有錢人役使的女子。【2】貴端:以端莊為貴。【3】慈:仁慈。【4】勢:權勢。【5】然:這樣。【6】理:道理、真理。
精彩解說
對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如果倚仗權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雖然表麵上不敢反抗,心中卻難免有些不服。隻有用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故事鏈接
七擒孟獲
三國時期,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為首的叫孟獲。諸葛亮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前去平叛。
蜀軍和孟獲的主力部隊第一次交戰,孟獲就被活捉,許多部下也被俘虜。孟獲不知道蜀軍會怎樣處置自己。諸葛亮讓人把孟獲押上來,對他說:“我今天活捉了你,你服氣嗎?”孟獲不服。諸葛亮把他放了。孟獲晚上又帶人偷襲,再次被活捉,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放了七次。最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
原文欣賞
同【1】是人,類【2】不齊;
流俗【3】眾,仁【4】者稀。
果【5】仁者,人多畏【6】;
言不諱【7】,色不媚。
注釋
【1】同:同樣。【2】類:種類、類型。【3】流俗:隨大流的俗人。【4】仁:指品德高尚。【5】果:果真。【6】畏:敬畏。【7】諱:隱瞞、忌諱。
精彩解說
同樣都是人,品行高低卻不一樣;跟著潮流走、品行一般的人占多數,而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卻顯得稀少。
對於一位真正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們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討好。
故事鏈接
朱衝還牛
朱衝小時候生活貧苦,沒錢讀書,隻好在家裏種地放牛。村子裏有一家人,經常故意把自家的牛趕到朱衝家的地裏啃莊稼。為什麼呢?原來,有一次朱衝不但沒責怪偷自己家牛的人,還把牛送給了偷牛的人。這家人覺得朱衝老實,所以故意欺負他。
一次,朱衝正要回家,發現那家的牛在吃自己家的莊稼,於是就割了些草,連同啃吃他家莊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戶人家去。那家人見朱衝如此寬厚,再也不好意思讓自家的牛去啃他家的莊稼了。
原文欣賞
能親仁【1】,無限好;
德日【2】進,過【3】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4】;
小人進【5】,百事【6】壞。
注釋
【1】親仁:親近仁者。【2】日:每天。【3】過:錯誤。【4】害:禍害、害處。【5】進:進入。【6】百事:指很多事。
精彩解說
能夠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因為這樣自己的品德自然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就跟著一天天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品行高尚的人,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就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我們的言行肯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原文欣賞
不力行【1】,但【2】學文;
長【3】浮華,成何人!
但【4】力行,不學文;
任【5】己見,昧【6】理真。
注釋
【1】力行:勉力從事、努力去做。【2】但:隻是。【3】長:滋長。【4】但:隻、僅。【5】任:聽從。【6】昧:蒙蔽。
精彩解說
隻是一味地死讀書卻不去實踐,即使具備某些知識,也隻是增長了自己虛幻浮華的習氣,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隻懂得賣力做事,卻不肯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就容易憑著自己淺薄的見識行事,這樣就永遠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
故事鏈接
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對用兵之道很會引經據典,別人誤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一次,秦王派大將攻打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前去救援。他采取固守策略,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始終沒能得逞。
於是,秦王采用離間計,讓趙王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括在接管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原文欣賞
讀書法【1】,有三到,
心眼口,信【2】皆【3】要。
方【4】讀此,勿慕【5】彼;
此未終【6】,彼勿起。
注釋
【1】法:方法。【2】信:確實。【3】皆:都。【4】方:正在。【5】慕:羨慕。【6】終:結束。
精彩解說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正在讀一本書,就不要想著其他的;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不要有去看另一本書的念頭。
故事鏈接
“讀書三到”書簽
魯迅十二歲那年,被父親送進私塾學習。私塾叫“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先生正直而博學。魯迅拜過孔子和先生,便成為三味書屋的正式學生了。
魯迅讀書不喜歡死記硬背,他自己做了一張小書簽,書簽兩端剪貼著紅色花紋,中間有十個正楷小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他把書簽夾在書裏,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掉一個字,讀了幾遍後,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把課文熟練地背出來了。到年底,同學們頭昏腦漲地又讀又背,而魯迅輕鬆地複習幾遍後,就能在壽先生麵前流利地背出一年中讀過的書了。
原文欣賞
寬為限【1】,緊用功【2】;
工夫到,滯塞【3】通。
心有疑【4】,隨劄【5】記;
就人問,求確【6】義。
注釋
【1】為限:這裏指計劃讀書的期限。【2】用功:這裏指實施讀書計劃。【3】滯塞:困頓疑惑之處。【4】疑:疑問、疑義。【5】劄:古代用來寫字的小木片。【6】確:正確、確切。
精彩解說
在製訂讀書計劃時,不妨把時間放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抓緊時間用功。日積月累,隻要功夫到了,原來不懂的地方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求學過程當中,心裏有了疑問的地方,就應隨時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尋求正確的答案。
故事鏈接
刨根問底
有一次,沈括背誦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問母親:“為什麼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謝了,而山上寺廟裏的桃花卻才開呢?”母親讓他自己去觀察一下。到了四月,沈括到山上去觀察。到了郊外一看,山上的桃花開得正茂盛呢!這時,突然刮起風來。他感到很冷,便立即穿上母親讓他帶來的衣服。這時他恍然大悟:“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比山下晚哪!這是氣候條件決定的呀!”
沈括在母親的指導下,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讀書中遇到問題,都認真地思考,下功夫去鑽研,非把問題解釋清楚不可。
原文欣賞
房室清【1】,牆壁淨;
幾案【2】潔,筆硯正【3】。
墨【4】磨【5】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6】。
注釋
【1】清:清潔。【2】幾案:書案、書桌。【3】正:端正。【4】墨:書畫所用的黑色顏料,用鬆煙等原料製成。【5】磨:古人寫字時使用毛筆,寫字前要先磨墨。【6】病:心神散亂、浮躁不安。
精彩解說
書房要清雅安靜,四周牆壁要保持幹淨;書桌要清潔整齊,所用的筆和硯台也要擺放端正。
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磨偏了,就是態度不端正;寫出來的字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因此,在學習時要專心致誌。
故事鏈接
陳蕃掃屋
陳蕃是著名的學者,居住的環境很整潔。但他小時候卻很懶散,經常不打掃屋子。
一天,陳蕃父親的朋友薛勤來他家做客。薛勤看到陳蕃的屋子十分淩亂,就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把屋子收拾幹淨呢?”
陳蕃說:“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意思是:我的誌向是掃除天下不平事,怎麼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打掃房間上呢?薛勤聽了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說:你連一間房子都不掃,怎麼能夠掃天下呢?
陳蕃聽後臉紅了,感到非常慚愧,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
原文欣賞
列【1】典籍,有定處【2】;
讀看畢【3】,還原處。
雖有急【4】,卷【5】束【6】齊;
有缺損,就補之。
注釋
【1】列:擺放。【2】處:地方。【3】畢:完畢、結束。【4】急:緊急。【5】卷:書卷、書冊。【6】束:捆住、係。
精彩解說
擺放經典圖書,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
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把書收拾整齊;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
故事鏈接
司馬光教子
司馬光喜歡讀書,也很愛護書。有一次,司馬光看見兒子司馬康在讀書時老是用手指甲抓書頁來翻書,非常生氣,就對司馬康說:“我們看書,是要從中獲得知識的,你怎麼能如此不愛護它呢?”
司馬康被父親批評得麵紅耳赤,司馬光又說道:“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我們讀書人要多積累知識,就應該好好愛護書。愛護書也有方法:讀書前,要把書桌擦幹淨;讀書時,要坐端正;翻書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然後再用食指輕輕蓋住要翻開的那頁。”司馬康在父親的教導下,也開始愛護書了。
《弟子規》全文誦讀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