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立即帶領關羽、張飛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他們第一次撲了個空,諸葛亮不在家。看門的書童說不知道諸葛亮到什麼地方去了,也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關、張三人掃興回營。

後來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非常高興,立即和關羽、張飛頂著鵝毛大雪,第二次前去聘請。結果諸葛亮在他們來到的前一天,又出門了。

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

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去拜訪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

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敢驚動諸葛亮,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叫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童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劉備為了國家統一大業,屈尊求賢,禮賢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他的精神和行為值得我們學習。

原文欣賞

緩【1】揭簾【2】,勿有聲;

寬【3】轉彎,勿觸棱【4】。

執虛【5】器,如執盈【6】;

入虛室【7】,如有人。

注釋

【1】緩:慢、緩慢。【2】簾:門簾。【3】寬:範圍大。【4】棱:器物的棱角。【5】虛:空的。【6】盈:滿,這裏指裝滿東西的器物。【7】虛室:沒人的屋子。

精彩解說

進門的時候要慢慢地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的時候要轉大點,不要碰到有棱角的地方。

拿空的器具,要像裏麵盛滿東西時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裏,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裏一樣謹慎。

故事鏈接

蘇嘉折轅

蘇嘉是漢朝著名大臣蘇武的哥哥,他從小做事就不專心,老是出錯。為此,父親總是教導他,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走路磕磕碰碰,不然就會因為這些小事而犯大錯。蘇嘉雖嘴上答應著,可並沒往心裏去,他覺得這些都是小事,不會有什麼大礙。

蘇嘉長大後負責給皇帝駕車。有一次皇帝外出,蘇嘉駕車,從都城長安來到郊外的行宮。當皇帝正要下車時,蘇嘉因為不小心,一下子把車轅撞到了門前的柱子上。車轅折斷了,皇帝也受了驚嚇。結果,蘇嘉被判了大不敬罪。

原文欣賞

事勿忙【1】,忙多錯;

勿畏【2】難,勿輕略【3】。

鬥鬧場【4】,絕【5】勿近;

邪僻事【6】,絕勿問。

注釋

【1】忙:匆忙。【2】畏:害怕。【3】輕略:輕慢、草率。【4】鬥鬧場:打鬥哄鬧的場所。【5】絕:戒、杜絕。【6】邪僻事:乖戾不正的事情。

精彩解說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地敷衍了事。

打鬥哄鬧的場所,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不正當的事情,不要好奇地去追問。

故事鏈接

管寧割席

華歆、邴原和管寧是東漢靈帝時人,三人一起讀書,一處吃住,成了好朋友。華歆與管寧在學堂是同桌,兩人的感情更是不同一般。

有一天,老師要他們兩人開辟校園中的荒地,管寧的鋤頭底下碰到了一塊硬硬的東西,但他視而不見,仍然用力向前挖去。華歆卻伏在地上刨出了一塊黃金。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官員坐著轎子從學堂門前經過,華歆忍不住想拉管寧一塊兒去看,管寧沒有理會。華歆出去看後,回來向管寧描述時充滿了對當官的羨慕。

通過這兩件事,管寧決定不再和華歆為友,他果斷地割斷了兩人同坐的席子。

原文欣賞

將【1】入門,問孰【2】存【3】;

將上堂【4】,聲必揚。

人問誰【5】,對【6】以名【7】;

吾與我,不分明。

注釋

【1】將:將要、快要。【2】孰:誰。【3】存:在。【4】堂:前室、正廳。【5】誰:(你是)誰。【6】對:回答。【7】名:姓名。

精彩解說

快要進入大門時,應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高一些(要讓廳堂裏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有人問你是誰時,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隻說“吾”或“我”,對方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誰。

故事鏈接

孔子求知

一天,孔子帶他的學生經過一片小樹林,看見一個老叟正舉著一根長竹竿聚精會神地粘知了。

隻見那老叟粘一下,得一個。孔子看得入迷了,走過去問老叟:“您的技術真高明啊,怎麼粘得這麼準呢?一定有什麼竅門吧?”

老叟頭也沒回,隻是不在意地哼了一聲。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叟施禮說:“您能告訴我這個竅門並教給我這個本領嗎?”

老叟這才停止粘知了,轉過身來問孔子:“你是誰?”

孔子說:“我是魯國的孔丘。”

老叟一聽,連忙說:“你是孔子呀!你是大學問家,我怎敢教你呢?”

孔子說:“老師是不能論資格的,天下的知識那麼多,誰學得完呢?總有些人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就憑這點,您就有資格當我的老師!”

老叟見無法推辭,這才說:“每年五六月時,樹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長竿子練習粘知了的本事……”

“怎麼練呢?”孔子忙問道。

老叟說:“我把小球頂在長竿上。要是能頂上兩個球,舉起竿子,球不掉下來,這時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個;要是能頂上三個球,十回能粘下八九個;要是能頂上五個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個得一個,就跟從樹上往下采果子一樣。”

孔子聽完老叟的一席話,讚賞地點了點頭。

原文欣賞

用人【1】物,須明【2】求;

倘不問,即為偷【3】。

借人物,及時還;

人借物,有勿慳【4】。

注釋

【1】人:他人。【2】明:光明正大。【3】偷:偷盜、偷竊。【4】慳:吝嗇。

精彩解說

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是偷竊的行為。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時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如果自己有就應該答應,不要吝嗇。

原文欣賞

凡出言,信【1】為先;

詐與妄【2】,奚可焉【3】!

注釋

【1】信:言語真實、誠實。【2】妄:荒誕、無根據。【3】奚可焉:怎麼可以呢?!奚,何。焉,語氣詞。

精彩解說

凡是說過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騙或花言巧語可不行!

故事鏈接

商鞅變法

戰國時,商鞅認為秦國想要強盛,唯有變法圖新。秦孝公就封商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商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家議論紛紛,卻沒人去扛木頭。

商鞅又將賞金加到五十兩。這時,一個人說:“我來試試。”他輕易就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當眾兌現了賞金。這件事引起了全城轟動,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

原文欣賞

話說多,不如少;

惟【1】其是,勿佞巧【2】。

刻薄【3】語,穢【4】汙詞,

市井氣【5】,切戒之。

注釋

【1】惟:隻有。【2】佞巧:善於察言觀色、花言巧語騙人。【3】刻薄:(待人、說話)冷酷無情、過分苛求。【4】穢:肮髒。【5】市井氣:街頭無賴不好的習氣。

精彩解說

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刻薄挖苦的言語,肮髒不雅的詞句,以及街頭無賴之徒俚俗的習氣,都要切實戒除。

故事鏈接

口蜜腹劍

唐玄宗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品德敗壞。他嫉賢妒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領。他竭力奉承玄宗,並且使出種手段,討好玄宗寵愛的嬪妃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表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淨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兩麵三刀,暗中害人。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兒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很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做了長達十九年的宰相。

宋朝司馬光如此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演化為“口蜜腹劍”。

原文欣賞

見未【1】真【2】,勿輕言;

知未的【3】,勿輕傳。

事非宜【4】,勿輕諾【5】;

苟【6】輕諾,進退錯。

注釋

【1】未:沒有。【2】真:真相。【3】的:確實。【4】宜:合適、適宜。【5】諾:許諾。【6】苟:假如。

精彩解說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不要輕易傳播出去。

(如果別人要你做的)事情不妥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了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故事鏈接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他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有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毛空又說是兩隻鴨子。艾子還是搖搖頭。毛空又說是四隻、八隻、十隻。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三十丈長,十丈寬。”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艾子反問道:“世上哪兒有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是你親眼所見嗎?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毛空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原文欣賞

凡道【1】字,重【2】且舒;

勿急疾【3】,勿模糊。

彼【4】說長,此【5】說短;

不關己,莫【6】閑管。

注釋

【1】道:說話。【2】重:聲音清楚。【3】疾:快。【4】彼:那裏;他。【5】此:這裏。【6】莫:不要。

精彩解說

說話時要口齒清晰而且聲音舒緩,不要說得太快太急,也不要說得含糊不清。

遇到別人談論他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自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原文欣賞

見人善,即思齊【1】;

縱【2】去遠,以漸躋【3】。

見人惡【4】,即內省【5】;

有則改,無加警【6】。

注釋

【1】齊:與……看齊。【2】縱:即使。【3】躋:上升。【4】惡:壞、不好。【5】省:反省。【6】警:警惕。

精彩解說

看見他人的優點和好的行為,心中就要有向他看齊的好念頭;即使目前還差得很遠,隻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

看見他人有不良的行為時,立刻反省自己;如果自己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要警告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故事鏈接

見賢思齊

東晉時,有兄弟倆,一個叫孫潛,一個叫孫放。孫潛字齊由,孫放字齊莊。他們兩個人的字都還有一定的來由呢!

古代有一個叫許由的賢士,堯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他。可許由非常謙虛,覺得自己才淺,堅決不接受。孫潛覺得做學問的人就應該學習許由這種謙虛精神,所以他給自己取字齊由。

我國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莊子,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博大精深。孫放覺得莊子是自己的榜樣。他想激勵自己做一個莊子那樣的人,便給自己取字齊莊。

原文欣賞

惟【1】德學,惟才藝【2】,

不如人,當自勵【3】。

若【4】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5】,勿生戚【6】。

注釋

【1】惟:副詞,用於加強語氣。【2】才藝:才能和技藝。【3】勵:勉勵,引申為奮發圖強。【4】若:表示列舉。【5】不如人:比不上別人。【6】戚:憂傷。

精彩解說

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就應該自我督促,奮發圖強,努力趕上。

如自己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等不如他人時,不要憂傷、鬱悶。

原文欣賞

聞過【1】怒,聞譽【2】樂;

損友來,益友卻【3】。

聞譽恐,聞過【4】欣;

直諒【5】士,漸相親。

注釋

【1】過:錯誤。【2】譽:讚譽。【3】卻:退卻。【4】過:(批評自己的)過錯。【5】諒:誠信、信實。

精彩解說

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高興,這樣一來,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接近自己,而真正的良朋益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了。

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隻是徒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心裏卻歡喜接受,正直誠實的人就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故事鏈接

將相和

澠池之會,藺相如為趙王爭足了麵子,讓秦國簽了和約。回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職位就超過了自己,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其下,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藺相如知道後,處處躲著廉頗。

有一天,藺相如帶門客出去,遠遠地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而來,他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心裏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

藺相如和門客回到府上後,門客說:“我是敬佩相國的才能和膽識,才在此做門客的。沒想到相國卻如此膽小,如此害怕廉將軍。我再不想在您門下為客了。”藺相如聽後笑笑說:“你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門客答:“當然秦王勢力大。”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懼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麵責備他,我怎麼會怕廉將軍呢?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倘若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定會趁機來犯,所以我情願忍讓廉將軍。”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有人稟報說:“廉將軍上門來了。”藺相如忙出門迎接。

廉頗裸著上身,背上綁了一根荊條,見到藺相如便雙膝跪倒,說道:“我心胸狹窄,請相國責罰我吧。”藺相如慌忙扶起他,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你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從此,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

原文欣賞

無心【1】非,名為錯;

有心非【2】,名為惡【3】。

過【4】能改,歸於無【5】;

倘掩飾,增一辜【6】。

注釋

【1】無心:無意間。【2】非:錯誤。【3】惡:罪惡。【4】過:錯誤。【5】無:沒有。【6】辜:罪。

精彩解說

不是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叫“罪惡”。

如果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項過錯。

故事鏈接

割發代首

三國時,曹操為了使經濟快速發展,實行屯田政策。為了使莊稼不遭破壞,他下令:“嚴禁毀壞麥田,違者殺頭。”

過了一些日子,曹操率兵去打仗。他騎著馬,走在田間路上。忽然,麥田裏飛出一群小鳥,把他的馬驚得四處亂跑,踏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請軍法官治他的罪,軍法官十分為難。曹操說:“我身為主帥,不能自殺,就把我的頭發割下來代替砍頭吧!”說完,他用寶劍割下自己的頭發,交給軍法官示眾。

將士們見曹操如此嚴格要求自己,此後軍紀都非常嚴明。

原文欣賞

凡是人,皆須愛【1】;

天同覆【2】,地同載【3】。

注釋

【1】愛:愛心。【2】覆:遮蓋。【3】載:承載。

精彩解說

對於大眾要有關懷愛護之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故事鏈接

孫叔敖埋蛇

孫叔敖小時候,有一次外出,突然有一條兩頭蛇出現在他麵前。孫叔敖大吃一驚,便將它殺死埋掉了。

他回家後一見到母親,就哭了。母親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聽聞看見兩頭蛇的人必死無疑,我外出時見到了它,所以才哭。”

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裏?”

他回答說:“我擔心別人見到它,已經把它殺死埋掉了。”

母親說:“暗中積德的人,必然會有好的回報。你不要有任何憂慮!”

孫叔敖成人之後,擔任了楚國的令尹。

原文欣賞

行【1】高者,名【2】自高;

人所重【3】,非貌【4】高。

才大者,望【5】自大;

人所服【6】,非言【7】大。

注釋

【1】行:品德、品行。【2】名:名聲、名譽。【3】重:看重、敬重。【4】貌:外貌。【5】望:名望。【6】服:佩服。【7】言:說的話。

精彩解說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並不是看他的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真才實學,並不是看他是否會說話。

故事鏈接

說大話的王昭遠

五代時期,後蜀有個叫王昭遠的統帥,平時常以諸葛亮自比,總吹噓說:“隻要我坐在太平車上指揮大軍,定能一統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軍攻打後蜀。後蜀皇帝非常著急,這時王昭遠主動提出願帶兵抵抗。皇帝見他如此自信,就高興地答應了。

然而,平時誇誇其談、自我吹噓的王昭遠在戰場上卻屢屢失誤,使後蜀的軍隊一潰千裏,自己也做了宋軍的俘虜。他的自比諸葛亮要一統天下的大話,由此也成了曆史上的笑柄。

原文欣賞

己有能【1】,勿自私【2】;

人所能,勿輕訾【3】。

勿諂【4】富,勿驕【5】貧;

勿厭故【6】,勿喜新。

注釋

【1】能:才能、能力。【2】私:保守。【3】訾:詆毀、說人壞話。【4】諂:奉承、巴結。【5】驕:在別人麵前驕傲自大。【6】故:老朋友。

精彩解說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為忌妒而貶低別人。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貧窮人的麵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老朋友,也不要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

故事鏈接

荀巨伯探友

東漢時,有個叫荀巨伯的人非常恪守信義。一次,荀巨伯得知朋友得了重病,便趕去探望。沒想到進城後,街上空無一人,荀巨伯來到好友住處,見好友躺在床上,麵色慘白。朋友看到荀巨伯便說:“胡人馬上就要來攻城,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卻要留下照顧他。

胡人進城了,問他們為什麼不跑。荀巨伯說:“我是來探望朋友的,朋友得了重病,我不能扔下他不管。”胡人聽後說:“我們這些沒道義的人,卻闖入了這樣一個有道義的地方!”於是,胡人撤回了軍隊,全城因此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