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用心想、仔細看、專心讀。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故事鏈接
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對用兵之道很會引經據典,別人誤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一次,秦王派大將攻打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奉趙王之命率兵二十萬前去救援。他采取固守策略,堅守長平,和秦軍相持了四個多月,秦軍始終沒能得逞。
於是,秦王采用離間計,讓趙王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括在接管廉頗兵權以後,立即改變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原文欣賞
方【1】讀此,勿慕【2】彼;
此未終【3】,彼勿起。
寬為限【4】,緊用功【5】;
工夫到,滯塞【6】通。
心有疑【7】,隨劄【8】記;
就人問,求確【9】義。
注釋
【1】方:正在。【2】慕:羨慕。【3】終:結束。【4】為限:這裏指計劃讀書的期限。【5】用功:這裏指實施讀書計劃。【6】滯塞:困頓疑惑之處。【7】疑:疑問、疑義。【8】劄:古代用來寫字的小木片。【9】確:正確、確切。
精彩解說
正在讀一本書,就不要想著其他的;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不要有去看另一本書的念頭。
在製訂讀書計劃時,不妨把時間放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抓緊時間用功。日積月累,隻要功夫到了,原來不懂的地方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求學過程當中,心裏有了疑問的地方,就應隨時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尋求正確的答案。
故事鏈接
刨根問底
有一次,沈括背誦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他問母親:“為什麼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經謝了,而山上寺廟裏的桃花卻才開呢?”母親讓他自己去觀察一下。到了四月,沈括到山上去觀察。到了郊外一看,山上的桃花開得正茂盛呢!這時,突然刮起風來。他感到很冷,便立即穿上母親讓他帶來的衣服。這時他恍然大悟:“山上地勢高,溫度低,所以花開得比山下晚哪!這是氣候條件決定的呀!”
沈括在母親的指導下,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讀書中遇到問題,都認真地思考,下功夫去鑽研,非把問題解釋清楚不可。
原文欣賞
房室清【1】,牆壁淨;
幾案【2】潔,筆硯正【3】。
墨【4】磨【5】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6】。
列【7】典籍,有定處【8】;
讀看畢【9】,還原處。
注釋
【1】清:清潔。【2】幾案:書案、書桌。【3】正:端正。【4】墨:書畫所用的黑色顏料,用鬆煙等原料製成。【5】磨:古人寫字時使用毛筆,寫字前要先磨墨。【6】病:心神散亂、浮躁不安。【7】列:擺放。【8】處:地方。【9】畢:完畢、結束。
精彩解說
書房要清雅安靜,四周牆壁要保持幹淨;書桌要清潔整齊,所用的筆和硯台也要擺放端正。
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磨偏了,就是態度不端正;寫出來的字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因此,在學習時要專心致誌。
擺放經典圖書,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
故事鏈接
陳蕃掃屋
陳蕃是著名的學者,居住的環境很整潔。但他小時候卻很懶散,經常不打掃屋子。
一天,陳蕃父親的朋友薛勤來他家做客。薛勤看到陳蕃的屋子十分淩亂,就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把屋子收拾幹淨呢?”
陳蕃說:“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意思是:我的誌向是掃除天下不平事,怎麼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打掃房間上呢?薛勤聽了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是說:你連一間房子都不掃,怎麼能夠掃天下呢?
陳蕃聽後臉紅了,感到非常慚愧,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
原文欣賞
雖有急【1】,卷【2】束【3】齊;
有缺損,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誌。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注釋
【1】急:緊急。【2】卷:書卷、書冊。【3】束:捆住、係。
精彩解說
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把書收拾整齊;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
不是傳述聖賢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書刊,都應該被摒棄,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汙染,智慧遭受蒙蔽,心智變得不健康。
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但循序漸進,常人也是可以達到的。
故事鏈接
司馬光教子
司馬光喜歡讀書,也很愛護書。有一次,司馬光看見兒子司馬康在讀書時老是用手指甲抓書頁來翻書,非常生氣,就對司馬康說:“我們看書,是要從中獲得知識的,你怎麼能如此不愛護它呢?”
司馬康被父親批評得麵紅耳赤,司馬光又說道:“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我們讀書人要多積累知識,就應該好好愛護書。愛護書也有方法:讀書前,要把書桌擦幹淨;讀書時,要坐端正;翻書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然後再用食指輕輕蓋住要翻開的那頁。”司馬康在父親的教導下,也開始愛護書了。
《弟子規》全文誦讀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麵;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百家姓
趙姓來源
傳說造父是周穆王的車夫,他得到八匹千裏馬,獻給了周穆王。周穆王讓造父為他駕車,西行至昆侖山,拜訪西王母。有一次,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穆王,這時,突然傳來東南方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造父為周穆王駕著車子,日行千裏,趕回周朝都城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平叛有功,周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北)封給他,趙氏由此得姓。
趙姓名人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君主,積極倡導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使趙國成為強國。
趙雲:三國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屢立戰功,被稱為“常勝將軍”。
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
故事鏈接
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契丹聯合北漢的軍隊攻擊後周,幼帝周恭帝派大將趙匡胤率軍前去抵抗。初三那天,大軍駐紮在陳橋驛。將士們都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皇帝年幼,不能親自處理政事,我們拚死為國家打仗,誰能知道我們的功勞呢?倒不如先擁護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再北征也為時不晚。”趙普和趙匡義聽後都暗暗高興,就聯絡京城中的石守信等人,讓他們伺機接應。初四黎明,將士們身穿鎧甲,手拿武器,將正在睡覺的趙匡胤叫醒,扶出廳堂,並把黃袍罩在他的身上。趙匡胤見無法推辭,於是和大家約法三章。就這樣,趙匡胤做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錢姓來源
錢姓起源較為單一,其遠祖為陸終,陸終的三兒子叫彭祖,彭祖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彭孚的,在西周都城任錢府上士(掌管錢財的官),後世子孫就以他的官名作為姓。
錢姓名人
錢起: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考中進士,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錢俶:五代時吳越國國王。
錢大昕:清代著名學者。
錢學森:我國著名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故事鏈接
吳越王錢俶
唐朝末年,節度使錢鏐擁兵兩浙,後被朱溫的後梁政權封為吳越王,這是曆史上唯一的錢氏政權。傳到錢俶時,北方已是宋朝的天下,吳越王錢俶為討好宋朝,曾兩次到開封覲見皇帝。據說,杭州西湖邊上的保俶塔就是為了保佑錢俶能平安回來而建造的。
錢俶第一次入宋,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熱情款待,其夫人還被封為王妃。當時許多人上書要求扣留錢俶,但都被宋太祖拒絕了。錢俶第二次入宋時,宋太宗趙匡義已經即位,這時,宋已經平定了其他各方割據勢力,錢俶見大勢已去,隻好獻出自己的管轄地區和軍隊。但宋太宗仍把他扣留在開封,始終沒有讓他回杭州。
孫姓來源
孫姓主要有五個來源:一是出自羋姓,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代即為此支。二是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三是出自媯姓。四是出自子姓。五是他姓或他族改孫姓。
孫姓名人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世界聞名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
孫臏:戰國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三國時吳國開國皇帝。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千金要方》,被譽為“藥王”。
孫中山: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故事鏈接
孫臏智勝龐涓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年輕的時候,孫臏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非常刻苦。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事,魏惠王封他為將軍,掌管魏國兵權,十分威風。但龐涓心裏明白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同學孫臏,於是派人請孫臏來魏國幫助他。孫臏見龐涓盛情邀請,就高高興興地來到魏國。
由於孫臏的軍事才能明顯強於龐涓,士卒也很聽從孫臏的指揮,龐涓擔心長此以往會對自己不利,便找了一個借口把孫臏處以臏刑(去掉膝蓋骨的刑罰),並且在他的臉上刺了字,塗上墨汁,想使孫臏的才能沒有機會表現出來。孫臏十分痛苦,過著艱難的日子。
後來,孫臏聽說齊國有使者要到魏國國都大梁來,就在半路上暗地裏會見齊國使者,把自己的才能和遭遇告訴了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孫臏有奇特的才能,便暗地裏把他送到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十分看重孫臏,把他當做上賓。後來魏國與趙國一起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去救韓國。孫臏建議田忌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國將軍龐涓聽到消息,就從韓國撤軍回到魏國。
孫臏對田忌說:“魏兵一向悍勇而看不起齊兵,認為齊兵膽小。善於打仗的人,應懂得敵人的心理。兵法說:每日行軍百裏去和敵人爭利的,就會折損自己的上將;每日行軍五十裏去爭利的,隻有一半士兵能趕到。現在讓齊軍進入魏境後造十萬口灶,第二天造五萬口灶,第三天造三萬口灶,龐涓以為齊軍士兵厭戰,一路逃散,肯定會輕敵而來,到時我們就能打敗他。”
果然,龐涓在齊軍後麵追了三天,看到齊軍的灶一天比一天少,十分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進入我國地界隻有三天,士兵逃亡就超過半數了。”於是龐涓舍棄步兵,與騎兵日夜兼程,追趕齊軍。一天傍晚,他們來到一個山穀,隻見前麵一棵大樹被剝掉了一塊樹皮,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令士兵把大樹砍掉。就在這時,埋伏在周圍的齊軍萬箭齊發,心胸狹窄的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李姓來源
相傳帝堯時擔任大理的皋陶(司法長官),他的後裔繼承大理的官位,稱理氏。傳到商末,理徵因為執法剛直不阿,得罪了商紂王而被殺。他的妻兒逃亡在外,靠吃李子充饑活命,於是就改“理”為“李”。
李姓名人
李耳:即老子,春秋時著名思想家,著有《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蜀郡郡守,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世民:即唐太宗,統治時期被稱為“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
李時珍: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著有聞名世界的《本草綱目》。
故事鏈接
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隋王朝的封建統治,為之後唐王朝的統治者敲了一記警鍾。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及時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汲取教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輕刑簡政,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科舉製。他的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也各有所長。唐太宗還能認真聽取批評意見,善於納諫,他曾多次接受魏徵的批評,對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在他統治期間,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天下出現了一片太平景象,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周姓來源
周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源自黃帝時的將軍周昌。二是出自姬姓,始祖為周文王,其後裔後來以周為姓。三是由他姓改為周姓。
周姓名人
周亞夫:西漢名將,戰功卓著,後升職為丞相。
周瑜:東漢末年名將,率東吳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
故事鏈接
火燒赤壁
曹操統一北方後,為統一全國,於公元208年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直指荊州。劉備退駐夏口,與孫權聯合,共同抗擊曹軍。曹軍由於遠道而來,並且不習水戰,所以采納龐統的建議,將戰船用鐵索連在了一起。周瑜則準備采用火攻對付曹軍。他采納部將黃蓋的詐降計策,趁著夜色,令黃蓋把裝有易燃物品的船隻開向曹營。當距曹營還有約兩裏路時,黃蓋下令將那些船點燃,火船駛向曹營。當時天正刮著東南風,火就風勢,迅速將曹軍的船隻引燃。孫劉聯軍趁勢水陸並進,殺向曹營。曹軍大敗,曹操狼狽地逃回了北方。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從此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
吳姓來源
吳姓主要源自姬姓,始祖為殷商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和仲雍,他們曾在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吳國。
吳姓名人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吳承恩:明代小說家,《西遊記》的作者。
吳敬梓: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故事鏈接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就刻苦讀書,加上他天資聰明,年輕時便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人物。他在父親冤死後,開始看清官場鬥爭的黑暗。他廣交朋友,為人豪爽,樂善好施。沒幾年光景,吳敬梓就把祖上傳下來的家產耗盡,把自己弄得窮困潦倒。他在三十九歲的時候開始寫《儒林外史》。由於生活困苦,隻能靠典衣當物度日。家裏常常沒有米下鍋,不得不接受朋友的接濟。到了冬天,天氣寒冷,而房裏又無火取暖,但他仍舊日夜伏案寫作。夜裏冷得實在受不了,連手腳都凍僵了,他就邀請幾個窮朋友,在月光下繞城跑步,還唱著歌,喊著口令,這樣跑上幾裏路,手腳就暖和了,回到家裏以後就可以繼續寫作。艱苦的生活並沒有難倒吳敬梓,他利用一切機會,將和朋友交談中聽到的故事、在社會上的所見所聞,經過構思、提煉後,寫進《儒林外史》裏。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在他四十九歲那年,完成了這部約四十萬字的巨著。這部小說成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作。
鄭姓來源
鄭姓來源比較單一,主要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弟弟姬友於槿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姬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方法,太史伯告訴他,河南中部河、洛、濟、潁四水經過之處是塊好地方。後來他的兒子鄭武公就在新鄭一帶重建鄭國。鄭國被韓國滅掉後,後裔為了紀念故國,就以國名為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