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解說

進門的時候要慢慢地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的時候要轉大點,不要碰到有棱角的地方。

拿空的器具,要像裏麵盛滿東西時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裏,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裏一樣謹慎。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地敷衍了事。

故事鏈接

蘇嘉折轅

蘇嘉是漢朝著名大臣蘇武的哥哥,他從小做事就不專心,老是出錯。為此,父親總是教導他,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走路磕磕碰碰,不然就會因為這些小事而犯大錯。蘇嘉雖嘴上答應著,可並沒往心裏去,他覺得這些都是小事,不會有什麼大礙。

蘇嘉長大後負責給皇帝駕車。有一次皇帝外出,蘇嘉駕車,從都城長安來到郊外的行宮。當皇帝正要下車時,蘇嘉因為不小心,一下子把車轅撞到了門前的柱子上。車轅折斷了,皇帝也受了驚嚇。結果,蘇嘉被判了大不敬罪。

原文欣賞

鬥鬧場【1】,絕【2】勿近;

邪僻事【3】,絕勿問。

將【4】入門,問孰【5】存【6】;

將上堂【7】,聲必揚。

人問誰【8】,對【9】以名【10】;

吾與我,不分明。

注釋

【1】鬥鬧場:打鬥哄鬧的場所。【2】絕:戒、杜絕。【3】邪僻事:乖戾不正的事情。【4】將:將要、快要。【5】孰:誰。【6】存:在。【7】堂:前室、正廳。【8】誰:(你是)誰。【9】對:回答。【10】名:姓名。

精彩解說

打鬥哄鬧的場所,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不正當的事情,不要好奇地去追問。

快要進入大門時,應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高一些(要讓廳堂裏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有人問你是誰時,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隻說“吾”或“我”,對方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誰。

原文欣賞

用人【1】物,須明【2】求;

倘不問,即為偷【3】。

借人物,及時還;

人借物,有勿慳【4】。

凡出言,信【5】為先;

詐與妄【6】,奚可焉【7】!

注釋

【1】人:他人。【2】明:光明正大。【3】偷:偷盜、偷竊。【4】慳:吝嗇。【5】信:言語真實、誠實。【6】妄:荒誕、無根據。【7】奚可焉:怎麼可以呢?!奚,何。焉,語氣詞。

精彩解說

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是偷竊的行為。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時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如果自己有就應該答應,不要吝嗇。

凡是說過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騙或花言巧語可不行!

故事鏈接

商鞅變法

戰國時,商鞅認為秦國想要強盛,唯有變法圖新。秦孝公就封商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商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家議論紛紛,卻沒人去扛木頭。

商鞅又將賞金加到五十兩。這時,一個人說:“我來試試。”他輕易就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當眾兌現了賞金。這件事引起了全城轟動,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

原文欣賞

話說多,不如少;

惟【1】其是,勿佞巧【2】。

刻薄【3】語,穢【4】汙詞,

市井氣【5】,切戒之。

見未【6】真【7】,勿輕言;

知未的【8】,勿輕傳。

注釋

【1】惟:隻有。【2】佞巧:善於察言觀色、花言巧語騙人。【3】刻薄:(待人、說話)冷酷無情、過分苛求。【4】穢:肮髒。【5】市井氣:街頭無賴不好的習氣。【6】未:沒有。【7】真:真相。【8】的:確實。

精彩解說

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刻薄挖苦的言語、肮髒不雅的詞句,以及街頭無賴之徒俚俗的習氣,都要切實戒除。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不要輕易傳播出去。

故事鏈接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他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有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

艾子不信,毛空又說是兩隻鴨子。艾子還是搖搖頭。毛空又說是四隻、八隻、十隻。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三十丈長,十丈寬。”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

艾子反問道:“世上哪兒有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是你親眼所見嗎?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毛空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

原文欣賞

事非宜【1】,勿輕諾【2】;

苟【3】輕諾,進退錯。

凡道【4】字,重【5】且舒;

勿急疾【6】,勿模糊。

彼【7】說長,此【8】說短;

不關己,莫【9】閑管。

注釋

【1】宜:合適、適宜。【2】諾:許諾。【3】苟:假如。【4】道:說話。【5】重:聲音清楚。【6】疾:快。【7】彼:那裏;他。【8】此:這裏。【9】莫:不要。

精彩解說

(如果別人要你做的)事情不妥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了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說話時要口齒清晰而且聲音舒緩,不要說得太快太急,也不要說得含糊不清。

遇到別人談論他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自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原文欣賞

見人善,即思齊【1】;

縱【2】去遠,以漸躋【3】。

見人惡【4】,即內省【5】;

有則改,無加警【6】。

惟【7】德學,惟才藝【8】,

不如人,當自勵【9】。

注釋

【1】齊:與……看齊。【2】縱:即使。【3】躋:上升。【4】惡:壞、不好。【5】省:反省。【6】警:警惕。【7】惟:副詞,用於加強語氣。【8】才藝:才能和技藝。【9】勵:勉勵,引申為奮發圖強。

精彩解說

看見他人的優點和好的行為,心中就要有向他看齊的好念頭;即使目前還差得很遠,隻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

看見他人有不良的行為時,立刻反省自己;如果自己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要警告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過錯。

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就應該自我督促,奮發圖強,努力趕上。

故事鏈接

見賢思齊

東晉時,有兄弟倆,一個叫孫潛,一個叫孫放。孫潛字齊由,孫放字齊莊。他們兩個人的字都還有一定的來由呢!

古代有一個叫許由的賢士,堯帝看中了他的才能,打算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他。可許由非常謙虛,覺得自己才淺,堅決不接受。孫潛覺得做學問的人就應該學習許由這種謙虛精神,所以他給自己取字齊由。

我國古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莊子,他的思想豪邁奔放,博大精深。孫放覺得莊子是自己的榜樣。他想激勵自己做一個莊子那樣的人,便給自己取字齊莊。

原文欣賞

若【1】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2】,勿生戚【3】。

聞過【4】怒,聞譽【5】樂;

損友來,益友卻【6】。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注釋

【1】若:表示列舉。【2】不如人:比不上別人。【3】戚:憂傷。【4】過:錯誤。【5】譽:讚譽。【6】卻:退卻。

精彩解說

如自己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等不如他人時,不要憂傷、鬱悶。

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高興,這樣一來,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接近自己,而真正的良朋益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了。

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隻是徒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心裏卻歡喜接受,正直誠實的人就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原文欣賞

無心【1】非,名為錯;

有心非【2】,名為惡【3】。

過【4】能改,歸於無【5】;

倘掩飾,增一辜【6】。

凡是人,皆須愛【7】;

天同覆【8】,地同載【9】。

注釋

【1】無心:無意間。【2】非:錯誤。【3】惡:罪惡。【4】過:錯誤。【5】無:沒有。【6】辜:罪。【7】愛:愛心。【8】覆:遮蓋。【9】載:承載。

精彩解說

不是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叫“罪惡”。

如果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項過錯。

對於大眾要有關懷愛護之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

故事鏈接

割發代首

三國時,曹操為了使經濟快速發展,實行屯田政策。為了使莊稼不遭破壞,他下令:“嚴禁毀壞麥田,違者殺頭。”

過了一些日子,曹操率兵去打仗。他騎著馬,走在田間路上。忽然,麥田裏飛出一群小鳥,把他的馬驚得四處亂跑,踏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請軍法官治他的罪,軍法官十分為難。曹操說:“我身為主帥,不能自殺,就把我的頭發割下來代替砍頭吧!”說完,他用寶劍割下自己的頭發,交給軍法官示眾。

將士們見曹操如此嚴格要求自己,此後軍紀都非常嚴明。

原文欣賞

行【1】高者,名【2】自高;

人所重【3】,非貌【4】高。

才大者,望【5】自大;

人所服【6】,非言【7】大。

己有能【8】,勿自私【9】;

人所能,勿輕訾【10】。

注釋

【1】行:品德、品行。【2】名:名聲、名譽。【3】重:看重、敬重。【4】貌:外貌。【5】望:名望。【6】服:佩服。【7】言:說的話。【8】能:才能、能力。【9】私:保守。【10】訾:詆毀、說人壞話。

精彩解說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並不是看他的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真才實學,並不是看他是否會說話。

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不要因為忌妒而貶低別人。

故事鏈接

說大話的王昭遠

五代時期,後蜀有個叫王昭遠的統帥,平時常以諸葛亮自比,總吹噓說:“隻要我坐在太平車上指揮大軍,定能一統天下。”

公元961年,北宋派大軍攻打後蜀。後蜀皇帝非常著急,這時王昭遠主動提出願帶兵抵抗。皇帝見他如此自信,就高興地答應了。

然而,平時誇誇其談、自我吹噓的王昭遠在戰場上卻屢屢失誤,使後蜀的軍隊一潰千裏,自己也做了宋軍的俘虜。他的自比諸葛亮要一統天下的大話,由此也成了曆史上的笑柄。

原文欣賞

勿諂【1】富,勿驕【2】貧;

勿厭故【3】,勿喜新。

人不閑【4】,勿事攪【5】;

人不安【6】,勿話擾【7】。

人有短【8】,切莫揭;

人有私【9】,切莫說【10】。

注釋

【1】諂:奉承、巴結。【2】驕:在別人麵前驕傲自大。【3】故:老朋友。【4】閑:空閑。【5】攪:打攪。【6】安:安靜。【7】擾:幹擾、打擾。【8】短:指缺點。【9】私:指個人秘密。【10】說:這裏指到處宣揚。

精彩解說

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貧窮人的麵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老朋友,也不要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

別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時,就不要打攪;別人心裏焦急不安時,就不要用閑言碎語幹擾他。

別人有缺點,我們不要當眾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到處去宣揚。

故事鏈接

荀巨伯探友

東漢時,有個叫荀巨伯的人非常恪守信義。一次,荀巨伯得知朋友得了重病,便趕去探望。沒想到進城後,街上空無一人,荀巨伯來到好友住處,見好友躺在床上,麵色慘白。朋友看到荀巨伯便說:“胡人馬上就要來攻城,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卻要留下照顧他。

胡人進城了,問他們為什麼不跑。荀巨伯說:“我是來探望朋友的,朋友得了重病,我不能扔下他不管。”胡人聽後說:“我們這些沒道義的人,卻闖入了這樣一個有道義的地方!”於是,胡人撤回了軍隊,全城因此得以保全。

原文欣賞

道【1】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2】。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3】作【4】。

善相勸,德皆【5】建;

過不規【6】,道兩虧【7】。

注釋

【1】道:讚美。【2】勉:盡力、努力。【3】且:就。【4】作:產生。【5】皆:都。【6】規:規勸。【7】虧:欠缺、短少。

精彩解說

讚美別人的美德,這也是一種美德;因為對方聽到你的讚揚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宣揚別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在做壞事;如果批評指責得太過分,就會招來災禍。

相互勸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雙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故事鏈接

倒屣相迎

一天,蔡邕正在和朋友交談,突然一個仆人跑來,說門外有一名叫王粲的人求見。蔡邕一聽王粲來了,匆匆對朋友說了聲:“老夫失陪了。”蔡邕拖著鞋子就跑出去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一會兒,蔡邕領著王粲進來了。大家一看,這王粲是個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驚呆了。

蔡邕連忙介紹說:“這位是王粲,他才華超群,記憶驚人!我家裏的全部書籍和文章,都應該贈送給他。”蔡邕在賓客們麵前對王粲大加讚譽,王粲深受鼓舞。

原文欣賞

凡取與【1】,貴分曉【2】;

與宜多,取宜少。

將【3】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4】,即速已【5】。

恩【6】欲報,怨【7】欲忘;

報怨短【8】,報恩長。

注釋

【1】取與:取得與給予。【2】分曉:清楚。【3】將:將要、即將。【4】己不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5】已:停止。【6】恩:恩惠。【7】怨:怨仇。【8】短:指短期。

精彩解說

取用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明。給他人時應該慷慨,多給一點;取用別人的東西時就應少取一些。這是人情往來的道理。

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願意;如果自己不願意,就應立刻停止。

別人對自己有恩惠,應時時想著回報他。和人結了怨仇,應該想辦法早點忘掉仇恨。對別人的怨恨不要老放在心上,但是報答別人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

故事鏈接

陳堯谘退馬

陳堯谘家有一匹烈馬,為馴服它,父親受了幾次傷,可那匹馬依然既不讓人騎,也不肯幹活兒。陳堯谘覺得把它賣了更省心一些。一天早上,他悄悄把馬牽到集市上賣了。

父親醒來後發現馬沒了,忙問是怎麼回事,陳堯谘就把賣馬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聽了搖著頭對他說:“你明知那匹馬愛傷人,又沒什麼用,怎麼能把它賣給別人呢?我們自己不願意要反而賣給別人,是不對的。”

聽了父親的話,陳堯谘知道自己錯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買馬的人,退了錢,把馬牽了回來。

原文欣賞

待婢【1】仆,身貴端【2】;

雖貴端,慈【3】而寬。

勢【4】服人,心不然【5】;

理【6】服人,方無言。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稀。

注釋

【1】婢:舊指被有錢人役使的女子。【2】貴端:以端莊為貴。【3】慈:仁慈。【4】勢:權勢。【5】然:這樣。【6】理:道理、真理。

精彩解說

對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如果倚仗權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雖然表麵上不敢反抗,心中卻難免有些不服。隻有用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同樣都是人,品行高低卻不一樣;跟著潮流走、品行一般的人占多數,而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卻顯得稀少。

故事鏈接

七擒孟獲

三國時期,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為首的叫孟獲。諸葛亮親自率領五十萬大軍前去平叛。

蜀軍和孟獲的主力部隊第一次交戰,孟獲就被活捉,許多部下也被俘虜。孟獲不知道蜀軍會怎樣處置自己。諸葛亮讓人把孟獲押上來,對他說:“我今天活捉了你,你服氣嗎?”孟獲不服。諸葛亮把他放了。孟獲晚上又帶人偷襲,再次被活捉,還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放了七次。最後,孟獲終於心服口服。

原文欣賞

果【1】仁者,人多畏【2】;

言不諱【3】,色不媚。

能親仁【4】,無限好;

德日【5】進,過【6】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7】;

小人進【8】,百事【9】壞。

注釋

【1】果:果真。【2】畏:敬畏。【3】諱:隱瞞、忌諱。【4】親仁:親近仁者。【5】日:每天。【6】過:錯誤。【7】害:禍害、害處。【8】進:進入。【9】百事:指很多事。

精彩解說

對於一位真正有仁德、品行高尚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們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討好。

能夠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因為這樣自己的品德自然會一天天進步,過錯也就跟著一天天減少。

如果不肯親近品行高尚的人,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就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我們的言行肯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故事鏈接

朱衝還牛

朱衝小時候生活貧苦,沒錢讀書,隻好在家裏種地放牛。村子裏有一家人,經常故意把自家的牛趕到朱衝家的地裏啃莊稼。為什麼呢?原來,有一次朱衝不但沒責怪偷自己家牛的人,還把牛送給了偷牛的人。這家人覺得朱衝老實,所以故意欺負他。

一次,朱衝正要回家,發現那家的牛在吃自己家的莊稼,於是就割了些草,連同啃吃他家莊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戶人家去。那家人見朱衝如此寬厚,再也不好意思讓自家的牛去啃他家的莊稼了。

原文欣賞

不力行【1】,但【2】學文;

長【3】浮華,成何人!

但【4】力行,不學文;

任【5】己見,昧【6】理真。

讀書法【7】,有三到,

心眼口,信【8】皆【9】要。

注釋

【1】力行:勉力從事、努力去做。【2】但:隻是。【3】長:滋長。【4】但:隻、僅。【5】任:聽從。【6】昧:蒙蔽。【7】法:方法。【8】信:確實。【9】皆:都。

精彩解說

隻是一味地死讀書卻不去實踐,即使具備某些知識,也隻是增長了自己虛幻浮華的習氣,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隻懂得賣力做事,卻不肯讀書學習、研究學問,就容易憑著自己淺薄的見識行事,這樣就永遠不會明白真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