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大釗一起被絞殺的,還有謝伯俞、譚祖堯、閻振山等19位革命誌士。
誌士的熱血,浸透了春天的土地。
先驅好肝膽,鬆柏耐歲寒
李大釗就義的當天,他的妻子趙紉蘭和兩個女兒星華、炎華才從拘留所被放出來。
出離拘留所的時候,星華問送她們出門的警官:“警官先生,你知道我父親……怎樣了?”
警官以一種哀傷的口吻說“唉!回去吧,回去以後什麼都會知道了。”
母女三人回到家,天已完全黑了。家裏的東西七零八落,顯然已經被搜查過多次。趙紉蘭看到留在家裏的三個孩子,一臉淒惶的神色,母子抱頭大哭。這天晚上一家人誰也沒睡。
第二天一早,幫她們管家的舅姥爺到街上買報紙,一家人不安地等待著。老人是哭著從街上回來的,他帶回的一張報紙上,用頭號字登著“李大釗等昨已執行絞刑”的大字標題。
趙紉蘭一次又一次地哭昏過去。孩子們撕心裂肝地呼叫著父親。
醒過來的時候,趙紉蘭問星華:“昨天是幾號?”
星華從地上撿起那幾張被淚水浸濕的報紙,哭著說:“媽,昨天是四月二十八!”
趙紉蘭微微點了一下頭:“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軍閥政府在報紙上宣傳說:他們已經為死者裝殮,一般人每人給一口四十元的棺材,唯獨給李大釗一口七十元的棺材。
趙紉蘭忿忿地說:“這些畜牲,人都叫他們給害了,還假惺惺地給棺材,我們不要,我們自己買!”
營葬的朋友們也一致讚成,梁漱溟、章士釗、蔣夢麟等人發起募捐,很快籌夠了買棺材的錢。棺材鋪的老板聽說買棺木裝殮李大釗先生,特意挑選了一口上等的柏木棺材,折價賣出,以表對李大釗的敬仰之意。
李大釗犧牲後,在他家朝陽裏住宅的大門口,流氓、暗探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多了,有時甚至公開跑進來搔擾搜檢一番。一家人無法在北京生活不去了,李大釗重新殮過後,趙紉蘭帶著星華、炎華、光華和隻有6個月大的欣華回到大黑坨子村,葆華也在周作人等人掩護下離開北京,去日本留學,一家人就這樣離散了。
李大釗英勇犧牲的噩耗傳來,中國共產黨和各界進步人士無不為之深切哀悼。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指出,他是“創立中國共產黨之一人”,“是最勇敢的戰士”。
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聯合在武昌嘯樓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有近萬人參加。群情激憤,申討奉張軍閥。武漢革命政府也在紫陽湖舉行了追悼會和報告會。
李大釗就義時,馮玉祥正率國民軍參加北伐東進,到了潼關,聞知噩耗,全軍將士無不悲憤泣下。馮玉祥當即電令全軍官兵人人戴孝,表示哀悼。
李大釗的靈柩,一直停放在妙光閣浙寺內,這一停放,就是六年。
六年後的1933年4月,趙紉蘭從故鄉回到北平,求北京大學代辦喪事,北大故交們義不容辭,發起對他舉行公葬,魯迅、李四光等學者、名流一百餘人為公葬捐資。
這時的北京,己改稱北平,執政的北洋軍閥也早被國民黨所取代,但統治者對共產黨的仇恨卻沒有稍減。
4月23日的出殯,在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政治示威。靈柩從浙寺出發,經過菜市口、宣武門入城。送葬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到了西單,前不見頭後不見尾。沿途有不少團體攔靈公祭。河北省革命互濟會散發了《為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宣言》,空中飛舞著星華和弟妹們製作的印有標語口號的紙錢,數不清的花圈、數不清的挽聯,寄托著人們的無限哀思 。
送葬隊伍高呼口號“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共產黨萬歲!”唱著悲壯的《國際歌》,莊嚴地行進。
送葬的隊伍行至西單辟才胡同附近,警察看見行列中有拿小紙旗的,就趕過來驅逐、製止,還有特務在暗裏打槍,有20多人被捕,很多人受傷,有個女孩被打得滿臉是血。隊伍衝散了,不一會又重新集結。星華和弟妹們撿起破碎的花圈和挽聯,繼續前行。
過了西四牌樓,到石老娘胡同東口大街上時,在行列後麵,發現有一輛小板車加入了隊伍,車上放著一塊躺倒的石碑,碑額上刻著交叉的鐮刀和斧頭的黨徽,鮮紅的顏色。中間鐫刻著“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誌之墓”幾個大字,人們為之愕然。主持葬禮的問趕車人,趕車人也說不明白,隻說是有人讓送到萬安公墓的。怕讓警察看見,就把碑翻了個身,上麵蓋些衣服,再坐上幾個人,居然把這碑混出城外,一直送到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
大家商量怎麼安放塊刻著斧頭鐮刀的墓碑,在墓前豎起來,是萬萬不可能的,怕連李大釗的墳和骸骨也保不住。存在公墓的響堂裏,不知什麼時候露麵,又怕損壞了,隻能與墓主人一起埋於地下。
立在李大釗墓前的,是李大釗的同事、北大教授劉半農撰寫的一方墓碑,碑文如下:
君溫良長厚,處己以約,接物以誠,為學不疲,誨人不倦,是以從遊日眾,名滿城中。會張作霖自稱大元帥於北京,政出武夫,儒冠可溺,遂逮君以同遊六十餘名,而令何豐林按其獄。君與路友於、張伯華、鄧文輝等二十人罹於難。風淒雨橫,摧此英賢,嗚呼傷哉!
李大釗下葬後的35天後,5月28日,趙紉蘭在北平協和醫院與世長辭,終年49歲。
她死後的第二個月,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認為共產黨員。
在此期間,蔣介石的憲兵三團也對參加李大釗葬禮的群眾和青年學生展開大肆搜捕,幾個月中,有數千名青年學生被捕,被殺害的就有400多人。
烈士的血,喚起了更多人的覺醒。
而李大釗點下的革命種子,也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開花結果,直至長成了參天大樹。
陳毅有詩紀李大釗:“先驅好肝膽,鬆柏耐歲寒”。
這詩句是對李大釗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
2009年12月9日0時35分完稿於漁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