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1948年於中國上海首次公開出版;1949年之後,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先後公開出版。
曹聚仁(1900年7月7日—1972年7月23日),知名現代作家、記者、學者、愛國人士。曹聚仁自比“燈台守”,為了祖國統一,他放棄自由主義,走向了孤苦伶仃、無怨無悔的愛國道路。他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奔走呼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秉持民族大義,心係兩岸,苦盼統一。
曹聚仁與蔣經國的相識始於1938年8月16日的南昌見麵,兩人一見如故,從而也有了《蔣經國論》中所收錄的《一個政治新人》專訪稿的誕生。1941年曹聚仁因避戰亂遷居贛州,蔣經國更是盛情相邀主持筆政,二人的相知因為《新贛南報》及《正氣日報》創刊更進一步。二人合作有數年之久,曹氏對蔣經國的生活、思想及認識均有相當了解。蔣經國亦有感歎:“知我者,曹公也!”
移居香港後的曹聚仁以記者和學者身份曾一度扮演著國共兩黨的“和談使者”,為國共兩黨的“床頭打架床尾和”而努力,然他終究隻是“一個看革命的旁觀者”,無法左右政治的步伐。可他卻用文字真實記錄了他所認識的蔣經國。曹聚仁既是蔣經國的朋友,又是他的傳記作者,同是他還是毛澤東,周恩來的座上客,毛澤東更是三次專門接見並作長談。
他如是說道蔣經國:“說起經國也正是哈姆萊脫型的人物。他是熱情的,卻又是酷的,他是剛毅有決斷的,卻又是猶疑不決的,他是開朗的黎明氣息,卻又是憂鬱的黃昏情調。他是一個悲劇性格的人,他是他父親的兒子,又是他父親的叛徒。”又如是說道大,小蔣:“這一對父與子,並不是代表了兩個世代,兩種性格,如羅斯福與霍浦金斯那樣相反而實相成的人。他們都有點剛愎自用,都有點耐不住刺激,都有點好大喜功,他們都會用權謀詭計,使人疑懼生畏。他們都隻能用奴才,不會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