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
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
宜為人謀
【原典】
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
[譯文]
含蓄的諷喻,是用來表達不可以直接說的話語,勸誡不可以直接勸誡的事情。
勸諫之人不可以違背對方的意願,而應該考慮體恤對方的情感。勸諫之人應該為彼此著想,而不是隻為自己著想。
[事典]
春秋時期,齊國同君齊景公很愛遊玩。一天中午,他披著長發,乘著六匹馬拉的車,身邊坐著幾個美女,從宮門往外走,不想,卻讓一個曾受過酷刑的守門人當麵擋住了。
守門人揪住馬韁繩邊打馬頭邊對齊景公說:\"不準出去,你披頭散發,那像是我們的國君!\"
齊景公又生氣,又懊悔,返回宮裏好幾天都不料理國事。
宰相晏子知道了其中的緣由,就找到齊景公,故意問他近幾日為什麼不理朝政。
齊景公說:\"前幾天,我駕車出宮門,那個一瘸一拐的守門人竟把馬打了回來,還出言不遜.我身為國君,受人羞辱,有何麵目上朝?\"
聽到這裏,晏子忙向齊景公連連拱手說:\"我應該向您道喜,您怎麼倒感到羞愧呢?\"
\"你道什麼喜?\"
\"我聽人說,如果臣民百姓不敢直言,朝內必然隱藏著禍患。君主聖明,臣下才敢講話;國君寬宏大度,百姓才能擁護。您蓬頭垢麵地出宮門,確實不像國君的樣子。連受了酷刑的人也敢講實話,毫不客氣地阻止您,說明他們真心擁護、愛戴您。這是您的福氣,所以我來慶賀。\"
晏子說得句句在理,齊景公不禁點頭稱是。晏子又接著說:\"我建議賞賜那個守門人,獎勵他敢給國君提批評意見,這可以幫助你得到更多的人才。\"齊景公采納了晏子的建議,給守門人增加了一倍的俸祿。
此後,齊景公按時上朝料理國事,也不斷出去遊玩。這一天,他到了一個叫作的紀地方。紀原來是個小國,在齊景公執政100多年前被齊國滅掉了,老百姓聽說齊景公來巡視,就把從地下挖出的一隻金壺獻給齊景公。齊景公叫人把壺蓋打開,發現裏麵藏著兩片竹簡,上麵用紅漆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
齊景公說:\"好!這句話說得好。它告訴後人,吃魚的時候吃了一麵不要把反麵也吃掉,可以防止魚腥太重;勿乘駑馬,因為駑馬不能走遠路。\"
晏子在一旁卻說:\"您說得不對,''''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駕馬'''',意思是不要讓小人靠近國君身旁?\"
齊景公說:\"照你這麼說,紀國國君是很有遠見的人了,那紀國怎麼會滅亡呢?\"
晏子說:\"我聽說過,國君的治國之道,應該書寫出來,懸掛在每座城門上、每家門口上,讓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這樣才能君民同心,上下協力。而紀國國君雖然有遠見卓識,卻把它藏在金壺裏,埋在地底下,這樣有誰知道呢?不亡國還等待何時!\"
齊景公對這樣的解釋很滿意。
進而推之
【原典】
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譯文]
我們應該用激勵或者鼓勵的方法,來表達我們對被受諫之人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運用比喻的方法,來解釋對方的錯誤。
我們需要根據對方的想法繼續往下推斷,用來證明對方的行為想法不可行。
勸諫,不應該倉促,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緩慢進行。語言也不應該太過於直白,而是應該溫和委婉一些。
[事典]
在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有一匹最心愛的馬,突然得暴病死了,齊景公氣得咬牙切齒,暴跳如雷。他把怒氣都撒到了馬夫身上,立即命令武士把馬夫肢解,也就是要把馬夫活活扯裂成幾塊。
正在這時,宰相晏子上朝議事,看到一些拿刀荷棒的武士押著馬夫走來。晏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忙問身邊的人,才知道是齊景公要無端定罪殺人,晏子認為這樣做會大失人心。
可是,怎樣才能製止齊景公這種武斷殘暴的行為呢?若直言勸說,他可以不聽,甚至給你駁回來;當麵阻止,他會覺得失了國君的麵子而惱怒,馬夫仍然難免被殺掉。
晏子想了想上前問齊景公:\"有個問題向陛下請教,堯、舜肢解人時,不知從誰身上開始的?\"
齊景公被問得張口結舌。他想:\"堯舜是賢明君主,人們世代傳頌,從沒有肢解過人,怎麼還能提到從誰身上開始呢?\"又一想,才猛然醒悟過來:這是晏子在用堯舜開導自己。很不高興地說:\"你的話我明白了,肢解人也不應該從我開始。\"當即命令把馬夫押到監獄裏去,不再肢解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