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人類進化的解讀(3)(2 / 3)

山頂洞分為門廊、上室、下室和下窨四個部分,山頂洞人將自己的居所進行了分配。上室是生活區,長16米,寬8米。下室深8米,緊靠在上室的西邊,是埋葬死人的地方,被發現的人骨化石大多數都埋在下室。而且在人骨周圍還發現了紅色的赤鐵礦粉末,研究者據此推測,用赤鐵礦粉末撒在死者身上,可能是那個時期的原始人常見的喪葬習俗。或許赤鐵礦的紅色象征著血液的顏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複活。在下窨內曾經發現過很多動物的完整骨骼,可能當時這是一個天然的陷阱,那些動物一不小心掉了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

在山頂洞人的身旁,還發現了用獸骨、獸牙和小石子做成的裝飾品,都用尖尖的石片挖出了小孔,可以用藤條或其他東西穿成一串,戴在頭上或者身上。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看來山頂洞人已經懂得去欣賞美了,而且他們已經有足夠的空閑時間和技術條件去做這些與生存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了,說明他們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

有些裝飾品是用魚骨製成的,從魚骨的大小來推斷,有的魚大約有80厘米長,可能當時的人類已經有這樣的本領從河裏抓到如此大的魚了。

有些裝飾品是用海生的貝殼做的,但是山頂洞遠離大海,兩者之間的距離遠遠超出了一個人一天的活動範圍。那麼山頂洞人是怎麼弄到這些貝殼的呢?難道他們跋山涉水好幾天,往來於海邊和山頂洞之間?或者他們曾經在海邊居住,後來才搬到了山頂洞?要不就是他們曾經碰到過住在海邊的人,從他們的手裏得到了這些貝殼?可能的解釋很多,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山頂洞人的活動範圍可能已經比較大,或許已經會和其他地區的人類進行“以物換物”的交易了呢。

在山頂洞裏還發現了一件“寶貝”,那是一根保存完好的骨針,僅針孔殘缺,殘長8.2厘米,針身微微彎曲,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尖銳的器具挖成的。它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由此可知山頂洞人已經懂得縫衣禦寒了。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他們可能是用動物的韌帶來縫製衣服的。

除了歐洲和亞洲之外,其他的大陸上也發現了晚期智人的蹤跡。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晚期智人,形態結構基本上與現在的黑種人相仿。而美洲人最初都是黃種人。

在地球發展史上,曾經遇到過幾次大冰期。當時兩極的海水結冰,海平麵下降,許多地方的海底露出水麵,亞洲和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就是其中之一。

在距今一兩萬年前的晚期智人時代,正好碰上迄今為止的最後一次冰期。由於此時人類已經發展到可以人工取火、縫製皮衣、搭建窩棚的階段,因此亞洲的一部分人就越過了白令海峽,到達美洲。這樣,黃種人就成了早期美洲的土著居民。15世紀末哥倫布率隊來到美洲,誤以為是到了印度,就把那裏的人叫做“印度人”。後來真相大白,才改口叫他們“美洲印度人”或“紅印度人”,因為他們經常把身體塗成紅色,而中國人則習慣於把他們的名字音譯成“印第安人”。直到後來白種人大量移民到美洲,黃種人的數量才被白種人反超,成了“少數民族”。

但是澳洲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因為在亞洲和澳洲之間有一條很深的海溝,即使是在冰期海平麵下降的情況下,這裏的海底也不可能露出水麵,人類也就不是從陸路移民到澳洲了。但是當時又沒有船,所以科學家們推測,人類可能是乘坐用植物的藤捆綁的竹筏或木筏,漂洋過海來到澳洲的。從澳洲出土的人類化石來看,他們的形態也比較接近中國和東南亞的晚期智人。

追溯人類起源的學說

人類起源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不過,已經發表的兩份遺傳學研究結果有力地支持了“非洲起源說”,有望結束這場論戰。這些新證據是否會對與“非洲起源說”對立的“多地區起源說”造成致命打擊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古人類學不是一門大學科,卻有許多存在爭議的問題。其中引起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人類的起源地問題。不過新近發表的兩份遺傳學研究結果似乎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最終結論:今天的人類都起源於非洲。自19世紀發現第一批古人類化石以來,古人類學家們先是把歐洲當做人類的發源地,隨後又把目光移向亞洲,最後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了非洲,認為人類在10萬年前發源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某些地區。基於大部分考古發掘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有人提出了“走出非洲”理論(即非洲起源說)。之後,遺傳學家們又在1987年提出了“夏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