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海象和海豹的牙齒也變成了適合捕魚的錐形齒,即使是具有堅硬外殼的貝類,在它們看來也是小菜一碟。海象還有兩顆長長的犬齒,尤其是雄性海象的犬齒更大,這是它們在爭奪伴侶時的強悍武器。
海牛則屬於另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它們是生活在海洋或河流入海口的有蹄類。不過它們已經名不副實了,蹄早就因為適應水中的生活而退化,前肢變成了槳狀,後肢則完全退化。整個身體變得像個魚雷,就連尾巴也成了寬闊的尾鰭,實在是麵目全非。
海牛以水生植物為食,最早的海牛類化石與始祖象一起被埋在始新世的地層裏,而且兩者的牙齒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早期海牛類的後代,有些在大西洋兩側的非洲和美洲沿岸演變成今天的海牛,而另一些則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邊發展成現代的儒艮,也就是傳說中的“美人魚”。因為雌性儒艮常常用它的胸鰭把幼崽抱出海麵哺乳,所以在傍晚或朦朧的月色中,人們就誤以為是看見了半身人形、半身魚尾的神奇“美人魚”。其實,儒艮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美麗,成年個體頭小身大,體長3米左右,體重可達500千克,吻部前伸,嘴向下張開,雄性門牙突出口外,狀如獠牙,眼睛、耳朵都很小,皮膚褶皺也很多。但它們性情謙和、安詳,往往三五隻或十餘隻成群出沒於淺海地帶,同伴之間常常以鼻相碰以示友好,很少爭鬥。或許它們真的可以說:“我很醜,但我很溫柔。”
地球上最成功的海洋哺乳動物可能要數鯨類了。它們的身體和四肢幾乎已經演變得像魚一樣,“鯨魚”就是人們對它的習慣性稱呼。當然,它們不是魚類,而是溫血的胎生哺乳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它們還擁有很高的智力呢。
鯨類包括齒鯨和須鯨兩大類,大多數的鯨類和江豚、海豚都屬於齒鯨,它們的嘴巴裏長著鋒利的牙齒,捕魚的本領非常高超。而須鯨沒有牙齒,它們用口中纖維狀的鯨須從水裏過濾浮遊生物為食。可能是因為海洋中擁有豐富的浮遊生物,所以須鯨類向著巨型化發展,例如現代的藍鯨,身體可以長到接近40米長,體重超過150噸,稱得上是今天地球上的超重量級居民了。
今天的各種鯨類有著光滑的皮膚和流線型的體型,巨大的尾部推動著它們在碧海中遊動。但是,在它們投入大海的懷抱之前,它們的祖先也曾經是四肢發達的陸生動物。
以前人們在研究鯨類化石的過程中,曾經發現過一些陸生哺乳動物和現代鯨類之間的過渡類型。而本世紀初,在巴基斯坦發現了2具完全是陸生的古鯨化石。它們有肉食的牙齒,長得有點像狗,但尾巴比狗更長,嘴更凶猛,眼睛比較小,身體分別像狼和狐狸那麼大。它們的耳朵部位有幾塊奇特的骨頭,形狀與鯨類動物所獨有的相同部位的骨頭非常相像。但頸椎、腰椎和後肢的骨骼結構卻表明,它們善於在陸地上奔跑,而且踝關節的構造與陸地上的偶蹄類動物相似。
從骨骼的複原情況來看,它們很像一條嘴很長的狗或狼,與龐大而優雅的鯨相比,好像沒有半點相似之處,然而它們確實是鯨的祖先。
過去人們認為,鯨類是從一種已經滅絕的叫做中獸類的古老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但巴基斯坦古鯨的發現,又把鯨和古老的偶蹄類動物聯係在了一起,看來它們的起源問題還值得人們繼續探索。不管它們的祖先究竟是誰,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們曾經在陸地上飛奔著追蹤獵物。直到距今57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初期,這些食肉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壓力下,開始轉入海洋。它們的軀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漸漸地,它們的四肢退化了,尾部越來越強壯,並且變成了類似槳的形狀,用來推動身體前進。從此,“海中巨獸”
的桂冠就戴到了這些哺乳動物的頭上。
到天空中狩獵如果說海洋是一些哺乳動物的樂園,那麼天空也同樣是另一些哺乳動物的天堂,蝙蝠就是天堂中的精靈。
為了能夠在天空中飛翔,蝙蝠也必須掌握特別的本領,它們身體特化的方式與中生代的翼龍有著驚人的相似。
蝙蝠的前肢骨骼伸長,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指骨也伸長,這樣就能夠支撐起足夠大的皮膜,形成翅膀用來飛形。但是,蝙蝠類的後肢卻變得很纖弱,以至於它們到了地麵上幾乎是“寸步難行”。我們有時候就能看見它們在地上緩慢爬行的情景。不過,蝙蝠類的後肢並非無所用處,它們能夠借助後肢上的爪倒掛在樹上或者粗糙的岩洞頂部。“倒掛金鍾”的睡覺功夫它們倒是施展得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