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獸化石的發現讓人們格外驚奇,因為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中生代是恐龍獨霸天下的時期,那時候的哺乳動物都是像老鼠一樣毫不起眼的小個子,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之下。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遼寧卻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哺乳動物———強壯爬獸的化石。
它的體長大約60厘米,在其胃部的地方,竟然有一些恐龍幼崽的骨骼。這是考古學家首次在哺乳動物的肚子裏發現食物,而這食物居然還是十多厘米長的恐龍幼崽。
特殊的哺乳動物
盡管像強壯爬獸這樣的動物在早期的哺乳類中已經算是“大塊頭”了,甚至還有膽量捕食恐龍幼崽,但在絕大多數恐龍眼裏,這些哺乳動物依然還隻是“小不點”。可就是這些小不點的後代們,躲過了讓恐龍絕望的滅頂之災,這絕不是靠一時的運氣,而是與它們身懷的絕技息息相關的。
首先,它們身上的毛發能夠有效保持體溫恒定,完善的循環係統強化了新陳代謝,使它們對外界環境具有更好的適應能力。現代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無需冬眠,有的甚至能在嚴寒的地球兩極生存。
其次,哺乳動物的攝食器官更加完善。下頜骨的愈合使它更加堅固,牙齒分化成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兼有剪切和研磨食物的功能,使食物的咀嚼更加充分,而且也使得食物的類型可以更加廣泛。
再次,哺乳動物的聽覺器官更加進步。在它們的中耳內有3塊聽小骨,而其他四足動物的聽小骨隻有一塊。這種進步大大提高了哺乳動物的聽覺,現存哺乳動物能夠聽見的最高聲音頻率平均可以達到54千赫,而爬行類和鳥類卻隻有10~15千赫。這樣,哺乳動物就能比其他動物更容易覺察到食物和敵害的動向,以便迅速作出反應。
還有,哺乳動物的四肢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多數現存的哺乳動物在運動和站立時,四肢是直立在身體下麵的,而現存的爬行動物就不同了,它們的四肢都是向外展開的,所以隻能趴著行走。哺乳動物的直立形態不僅更加適合於快速的運動,而且還更加省力。
此外,哺乳動物的生存環境也有了更大的拓展。它們不僅可以在地上和樹叢中生活,而且有些種類還適應了穴居生活。這樣,它們的覓食範圍就大大增加了,也更容易躲避敵害。
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哺乳動物日後將成為地球上新的主宰。
中生代曾經稱霸世界的那些恐龍們,當它們趾高氣揚、橫行天下的時候,恐怕做夢也想不到,這些見了自己就膽戰心驚的小小哺乳動物,竟然能夠挺過白堊紀末期的大劫難,而且它們的子子孫孫竟在恐龍滅絕之後接管了整個世界。可是再一想,畢竟恐龍確實“技不如人”啊。
新生代到來
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恐龍在地球上消失了,這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和新生代的開始。此時的地球比較溫暖,森林一直分布到地球兩極,再加上大型植食性恐龍的滅亡,使森林變得更加茂密。早期的哺乳動物在目睹了恐龍王朝的興衰之後,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它們沿著祖先們為自己開辟的光明大道,開始了新的征程。
古新世的奇特小獸
古新世是新生代的第一階段,從距今6500萬年到5500萬年,經曆了大約1000萬年的時間。這個時期的哺乳動物個體不大,多數都是一些奇形怪狀的新生種類:如鈍腳類的“階齒獸”、食肉的“中獸”、“冠齒獸”,等等。
始新世的新興獸類始新世是新生代的第二個階段,從古新世後經曆了2000萬年。當時地球上的氣溫升高到了新生代開始以來的最高值,植被更加繁茂,哺乳動物也不失時機地分化出更多的門類,出現了奇蹄類、偶蹄類和齧齒類。
其中,奇蹄類發展得特別迅速,產生了馬、犀、貘、雷獸等多種類型。
除了始祖馬、始祖貘、貘犀等原始種類外,還有蹄上生爪的“爪獸”和鼻上生角、身軀巨大的“王雷獸”以及超重量級的“尤因它獸”,等等。
始祖馬出現在始新世最早期,體型隻有小狗般大小,身體輕巧靈活,前腳4個腳趾,後腳3個腳趾,有小蹄,但前腳起作用的隻有3個趾頭,屬於奇蹄類動物。四肢細長,適於奔跑,背部彎曲,尾巴較短,生活在熱帶的森林和沼澤地帶。隨著始新世早期的結束,始祖馬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