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園精舍和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國相隔不遠,迦毗羅的人民紛紛傳說佛陀即將回國了。
淨飯王得知兒子要回來,對佛陀思念難耐。
一天,波斯匿王派一位使臣給淨飯王送來一封信。淨飯王從信上得知悉達多確實是一位大徹大悟的佛陀,就更加思念他了。淨飯王的寵信大臣優陀夷見國王焦急不安的神態,不禁關心地詢問說:“大王有心事嗎?能否說出來,讓臣下為大王分憂?”
“波斯匿王送來一封信,說悉達多太子最近就要回國。”
“真的嗎?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大王為什麼心事重重的?”
“我本想派一位大臣去接他,但是又擔心派去的人會像僑陳如他們一樣,自己也出家了。”
“當初悉達多太子要出家,我曾百般相勸,讓他要以國事為重,打消出家的念頭。這件事派我去好了,我是不會像僑陳如他們那樣的。”
“好吧!那你就快去快回吧!”
優陀夷奉命來到了舍衛城。見到佛陀時,他內心一驚,因為分別了十五六年,悉達多太子的相貌已完全改變,雖然衣著樸素簡單,但是風采更具威儀,佛陀的相好比過去更圓滿、更慈悲、更莊嚴了。
優陀夷恭恭敬敬地行過禮後,隨即雙手遞上淨飯王的書信。
佛陀看完父王的信,問優陀夷說:“父王的身體健康嗎?”
優陀夷恭敬地回答:“大王很健康,他很希望早日見到您。”
“我正準備回去看看的。你遠道而來,路上很辛苦,先休息一下吧,我不久就會回去的。”
佛陀親自帶領優陀夷參觀隻園精舍。優陀夷見佛陀的弟子們在一起相處生活,思想統一,利益均衡,法製平等,言語和善,感到很羨慕,心想,如果能在佛陀的座下受教,那是何等的幸福啊!
佛陀看出了優陀夷的心意,慈祥地問:“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羨慕極了!”
“願意出家做沙門嗎?”
“隻要佛陀慈悲允諾,我極願意皈依在佛陀座下。”優陀夷居然把對淨飯王許下的諾言給忘了。做佛陀的弟子,本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一樣可以向佛。佛陀從不勸人出家,隻是希望人們都按奉行真理去身體力行。佛陀見優陀夷至誠發心,便叫來一位弟子,依照出家的儀式為優陀夷剃度。剃度完畢,換上袈裟,佛陀對他微笑點頭,深表嘉許。
優陀夷成了佛陀弟子,滿心歡喜,深感榮幸。但是他此次前來是有王命在身,現在該如何向淨飯王複命呢?最後,經過佛陀的一番開示,他才欣然回國。
淨飯王看著身穿袈裟的優陀夷,笑著說:“果然不出我所料,連你也靠不住!我問你,太子向你說了些什麼?”
優陀夷向淨飯王介紹了一番太子的現狀,並且說太子七天內就會回來。淨飯王聽說佛陀即將回國,心中喜不自勝,巴不得六七天的時光一下子就飛越過去。
大多數有成就的人回到故鄉,世俗的觀念稱之為衣錦還鄉。佛陀離開自己的國土時,身穿綾羅綢緞,佩戴珠寶瓔珞,如今一襲袈裟,身無長物。但是佛陀離開了煩惱的家,舍去太子之位,戰勝一切苦難,如了自己的心願,成了正覺世界的大覺智者。
佛陀帶領弟子終於回來了,他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是沒有立即回宮,率領弟子們在迦毗羅衛國托缽乞食。城裏百姓見到已成佛陀的悉達多太子,對他莊嚴的儀態、慈悲的容顏,無不爭相頂禮,恭敬供養。
淨飯王聽到消息,覺得很奇怪,分別十多年,他對太子無比想念,但是太子卻不先來給自己問安,於是便率領臣屬出宮去看個究竟。在路上,兩隊行列相遇了,一邊是前呼後擁,尊貴華美;一邊是簡單樸實,整齊靜肅。
淨飯王趕忙下車,前去準備和太子擁抱,但是佛陀卻威嚴不動,屹立如山,淨飯王感到很尷尬,便以責怪的口吻說:“悉達多,你是我的太子,我們已經分別了十多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你。好不容易把你盼回來了,你卻不回宮來和我見麵,你知道我有多傷心嗎?還有,即使你的弟子再多,我也供養得起,你們何必在街上沿門乞食?豈不是丟盡我們釋迦族的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