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您讓我牽馬出來時,我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又不敢違抗您的命令。有些話,我本不該講,也不敢講,如今見您心意如此堅決,再也忍不住了。太子,您這樣一走,為什麼不想想您年邁的父王?還有一直撫養您成人的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她為您付出了多少辛勞啊,您難道不想著報答她嗎?還有迦毗羅衛國人民對您的殷切期望,您忍心對所有的一切棄之不顧嗎?
“您讓我獨自回城,想您過去待我如此寬厚仁慈,我怎麼能放心把您留在這荒郊野外,風餐露宿呢?再說了,我又有何顏麵一個人回去見國王、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和耶輸陀羅公主呢?
“太子,您心地如此慈悲,見到龍鍾老人,會為他歎息;看到病人,會關切憂傷。對別人尚且如此同情憐憫,難道就忍心把自己的親人舍棄不顧嗎?太子,我求求您,還是回城去吧!”
“車匿,為了我,你竟如此痛苦。但是我這也是想要擺脫這種痛苦,尋求解脫之道啊!你看,每到黃昏,倦鳥歸林,第二天清晨,又要去覓食。那山頂的白雲,遠看雲山相接,過不了多久,卻又要飄離遠去。人生聚散,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這種聚合的‘假相’,即是眾苦之源。短暫的恩愛情仇就如一場春夢,世間事都是如此,又豈止你我而已!
“再說說樹木,春天萌發新芽,然後逐漸枝葉茂盛,一到秋霜,枝葉便漸次凋落,進入嚴冬後便成了一株枯木。同在一枝的樹葉,也避免不了聚散離合,何況是人呢?
“車匿,我就是為了要超越老、病、死的大海,解救眾生的煩惱痛苦,才出家學道的。有朝一日目的達到後,我會回城的。否則,我就在這山林之間終老。你收起悲哀的心情,趕快回城去吧!”
太子剛說完,便拔出佩戴在車匿身上的寶劍,割下自己的頭發以示決心,同時言語溫和地安慰悲切的車匿,勸他即刻同城,然後安詳地向林中走去。車匿知道事情已無可挽回,隻好噙著眼淚望著太子的背影逐漸遠去,最後消失在密林深處。
在當時的印度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家長製度。身為家長的男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人生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學生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會拜師學習,為了將來之用;第二個時期是住家期,就是結婚、教育子女、執行家長的任務,完成社會責任;第三個階段是林棲期,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自己則進入老年,就會放棄世俗欲望,離開世俗生活,出家到山林間靜修;第四個時期是遊行期,這個時期是在林棲期間,如果感覺自己死期將至,就動身到各地去遊曆,以度過人生的最後一個時期。
淨飯王打算在悉達多成年後,選擇適當的時機出家,去過林棲生活。他原以為悉達多太子已經結婚生子,就會逐漸喜愛世俗的生活樂趣,到時候自己也可以安心退隱。當然,除了在林棲期出家的人以外,還有一種與年齡無關的出家,那就是一些研究哲學思想,希望能夠參透人生及宇宙根本原理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出家,這種出家人被稱為修拉摩拿(俗稱仙人)。淨飯王擔心的就是悉達多太子去做修拉摩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