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82(1 / 2)

第11章 中國股市的潮漲潮落 市場幹預對大眾不利

美國也有政府幹預市場的情形出現,不過非常少,美國曆史上最強有力、最大規模的市場幹預出現在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前後,這次幹預後來受到了公眾的強烈質疑和指責。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暴跌,政府都沒有進行過有力的幹預。從社會穩定角度考慮,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是必要的,因為這次危機是大規模的,廣度和深度被認為是百年一遇,值得爭論的是政府及美聯儲救市的手段方法,以及動用的資金規模。除了在金融危機這種特殊時期,美國政府和監管機關極少會對道瓊斯指數的高低進行幹預,即使有幹預也是間接的,比如美聯儲采用降息和購買國債的手段增加市場流動性。這種幹預是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提振股市隻不過是貨幣政策的眾多目標之一。如果為了某種政治需要而經常幹預市場,那就破壞了市場規則,增加市場波動頻率,加大市場的漲落幅度。在美國這樣的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出現過因為政治需要而經常幹預市場的行為。

股票市場如果有政府的經常性幹預,不論是空方還是多方,從長期看都不會獲得額外的利益,因為多方和空方的角色經常轉換,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兩麵出現的概率是均等的。輕而易舉能賺到錢的人,是跟政府和監管機關有特殊利益關係的股票買家和賣家,這些人有可能並不經常交易,也有可能僅交易有限的幾次,不過就是這有限的幾次,足以使他們由此過上富足的生活。股票市場的常年交易者中,那些能通過某種渠道感知或獲得監管信息的人,也能由此賺上一把。絕大多數交易者則不會得利,因為你今天是多方,下次有可能就是空方,這次幹預可以使你賺錢,下次幹預就可能使你虧錢。

由於政府的市場幹預在起作用,很多時候你是無法根據真實的市場情況分析股指變化的,除非把市場幹預也作為一種市場因素考慮。在中國,遇到一些特殊時期,監管機關還會召集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管家們”開吹風會,要求他們不要再拋售股票。2005年以後,除去股市高漲的2006年和2007年,這種事情年年都有發生。

2012年,由於中國經濟的複雜因素,上證指數從5月4日2453點的年度高位開始下跌,到了12月4日,指數收盤1975點,這天,指數最低到了1949點。第二天上證指數拉出長陽,上漲56點,漲幅達到2.87%。幾天以後,《中國證券報》的一篇文章說,2012年12月4日晚間,很多基金經理收到一條引述一位證券分析師觀點的神秘短信,短信稱,大盤已不大可能再回到1950點以下,建議投資者在12月逐步加倉。短信同時還說,行情要麼提早,要麼沒有。這條短信最初來自何方,媒體無從考證。[ 《曝A股百點長陽前夜 多位基金經理收到神秘短信》,《中國證券報》,2012年12月08日。]後來人們看到,從2012年12月5日到2013年2月1日的近兩個月時間,上證指數漲到2421點,上漲近450點,漲幅23%,史無前例。這一事件如果不能肯定是監管機構幹預,至少也是大資金聯手對股市的操縱,短信肯定是群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