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80(2 / 2)

上證指數從2007年10月31日的最高位6124點,到2008年10月31日的最低位1664點,跌幅高達72%。與此對比,金融危機的策源地美國,道瓊斯指數從2007年10月11日的最高位14198點至2009年3月6日的最低位6469點,下跌幅度也僅為54%。這兩個點位同時也是道瓊斯工業指數近13年的最高點和最低點。

為了說明以上道理,我們不妨回顧一下2008年中國經濟的宏觀變數。

CPI走高,通貨膨脹加劇。其實中國的物價幾年來一直在緩慢走高,市場那麼多票子,存在銀行的錢是貶值的,這早已不新鮮。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其實就是通貨不斷膨脹的過程。在1955年前後,1700元人民幣在北京可以買一座很大的四合院,今天呢?

汶川大地震。對中國經濟總量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其實無須闡釋。

農產品價格上漲。其實這並非從2008年始,地球人口逐年增加,全球工業化帶來的耕地減少,糧食緊張和區域性短缺是一個漫長的全球問題。這一點,也並不新鮮。

石油價格持續走高。看看工業化、現代化的結果,城市到處是汽車,再加上能大規模生產的替代能源還遠遠沒有到來,這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油價的持續走高並非自2008年始。

大小非集中減持。這一條壓根就是陰謀的借口。大小非的減持比例和時間表在股權分置改革之日就已經確定,那麼多專家、學者、機構不至於在2008年或2007年年底之前集體失憶吧?

中國企業的贏利預期。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中國企業的管理進步其實很慢,贏利情況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進步,也未發生大幅度的倒退。部分企業的贏利情況是有變化的,如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受石油價格走高影響等,但並不是所有企業,也不是全局問題,企業並非沒有辦法采取應有的、合理的手段消化。許多人應該不會忘記,2006年春天,上證指數在僅僅3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從1000點以下飛速升至2500點左右的時候,新華社的一篇評論就警告不要太狂熱。這篇評論的論據是中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絕不會因為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就會由烏雞變鳳凰而一飛衝天,中國企業管理和經營的進步仍將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

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17.5%。這確實是一件大事,但是,也隻是對銀行金融機構和房地產企業相對影響大些。銀行由於中間業務或服務性業務的逐年擴大,貸款利差收入在經營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存款準備金的上調,對銀行的盈利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對大多數企業來說,貸款並不會受到影響,不少企業並不缺錢。對整個市場和社會而言,流動性依然會長期保持過剩的勢頭,因為有持續緩慢的通脹在先。中國股市不缺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大眾的投資渠道太少,尤其是實體投資環境不好,有些閑錢的人隻能冒險將並不充裕的資金投向並不熟悉的虛擬市場。

最後是被認為影響最大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也就是後來的金融危機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其實很有限,中國金融機構對美國次級債的投資(主要是幾家國有銀行、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型商業銀行)在其資產中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計。中國是一個有巨大市場的生產和消費國家,中國除能源(主要是石油)以外,其他物資和商品基本上不依賴國外市場,至於高科技產品,它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穩定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美國、歐洲等國家購買力下降,導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下降,受影響的是一些外向程度高的外貿企業。

這一問題其實根本沒有很多經濟學家分析和政治家想象的那麼嚴重,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一個國家的經濟來說應該是一種常態,工人的就業是可以不斷重新選擇的。中國外貿出口數據下降是2008年年末的事。雷曼兄弟事件後,中國政府反應迅速,從對股市的拯救,到4萬億振興計劃的出台效率都非常高。中國的經濟有問題,但主要不在這裏。因此,所謂資金不足,從來都不是事實。中國股市最缺的是管理層的公開、公平、公正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