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74(2 / 2)

今天的發展經濟學和企業發展理論顛覆了公司發行股票的初始觀念,這些不缺錢但千方百計謀劃上市的公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要在市場獲取理想的利潤非常困難,但是通過上市,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就能唾手可得,這是他們多少年的利潤都達不到的數字。

不得不說的是,我們的經濟學家、很多經典市場經濟理論恐怕把資本市場對於市場經濟、對於企業生存發展的作用無限誇大了。1987年成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至今沒有上市,可是這並沒有影響它成為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生產商。當然,華為在發展過程中使用了大量銀行貸款。但是,有哪家大中型企業沒有大量使用過銀行貸款?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依賴銀行貸款生存發展的不在少數。很長一個時期,很多企業負債率都在70%以上,其中具有行業或產品壟斷地位的企業、大中型規模的企業,不僅大量使用銀行貸款,還幾乎全部上市發行了股票,它們之中比得上華為的又有幾家呢?可見上不上市,與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沒有必然關係。華為的曆史告訴我們:上市並非是現代企業成長的必由之路。

公司上市圈錢之風興起,除了一個國家的經濟體製原因外,發展經濟學理論的誤用是最根本的。比如,在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經濟區,有一些心態本來很平穩的公司,產品或服務都不錯,也不缺少適當發展的資金,他們之間的競爭是相對的,行業的生態圈也已經形成。這時突然有人發現一個本來還不如他的公司上市了,獲得了億萬元發展資金,還企圖將這個地區的同業兼並一部分,這個本來經營不錯又不缺錢的公司心態馬上就變壞了。隨後發生的事情,便是想方設法謀劃上市,於是開始編造藍圖,請會計師事務所包裝,請投資銀行運作,請官場的人打通關節。結果怎樣呢?幾家大的公司兼並了一些小公司,產品和服務可能優化了,但也優化不到哪兒去,因為很多產品和服務的根本性進步需要依賴科學技術的突破。這些公司在市場獲得了統治地位,如果是經濟領域的主要生產和服務行業,這樣的結果能夠節約資源,提高生產率,但如果是生活服務行業,就不一定是這樣。這類公司的性質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像製造業一樣將產品和服務全部集中在一個大型基地(上市的餐飲業雖然有半成品的材料加工廠,但它的服務還要依賴眾多網點),它不可能在一個城市或地區隻設立一個或幾個服務中心,而是必須有覆蓋麵足夠廣的服務網絡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贏利需求,於是這個城市的很多服務門店都換上了幾家上市公司的Logo。且不說這樣的演變能不能帶來產品和服務的真正提升,單就感覺來說,我們的生活是精彩了呢,還是乏味了?還有,這樣的局麵是一個壟斷的市場呢,還是一個真正自由的市場?多樣性可是自然和社會的本來麵貌,是世界的誘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