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70(2 / 2)

即使是現在,幾輪糧食漲價後,農民收入仍然很低。一位擁有2畝地收兩季莊稼的農民,一年的糧食毛收入也不過3600~4000元,這是按照中原地區一畝地平均小麥和玉米產量900斤至1000斤,每斤收購價格1元左右的一般水平計算的。除去每畝地兩季糧食的生產成本約800元(一季糧食生產成本約400元),加上國家的農業補貼(1畝地近100元),這位有2畝土地的農民一年的純收入大約僅在2000~24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即使日常生活不花一分錢,在中國市場上也要兩年以後才能買到一部2011年10月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4S。2011年1月20日,有一位陝西藍田籍的作者在《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調查性的短文,題目是《種地能掙幾個錢》,作者用記賬的筆法,詳盡描述了陝西省藍田縣泄湖鎮北嶺某村的一個5口之家(其中有1人為非農業戶口)的農戶在2010年的種地收支。這家農戶擁有耕地4畝3分,2010年度,在忽略人力成本、假定全家不吃一粒糧食的情況下,加上國家糧食補貼,糧食總收入一共為6447元。總支出,在忽略全家人衣食住行病,忽略兩個高中學生學雜費2000餘元,每周生活費為100元的情況下,一共1655元。由此算出這一農戶2010年度的純農業收入為6447-1655=4792元,人均958.4元。再看現今其他階層的收入(這裏不計企業主),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並不在少數,平均下來,每天的收入就有近1.5萬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糧食的價格相對其他商品的價格並不高。最能反映通貨膨脹水平的是房產價格。記得北京作家叢維熙先生在《新民晚報》的一篇散文中說過,在1955年前後,1700元人民幣在北京可以買一座很大的四合院,現在呢,幾千萬也買不到了,1.7億不知能買到什麼樣的,這是10萬倍的價格變化。

從糧食價格的變化可以看出,在當代的通脹環境中,主要是下遊產品刺激或推動了上遊產品價格的上漲:一是糧食的工業用途增加,糧食加工業的發展使糧食的衍生產品增加,擴大了市場對原糧的需求(這裏的需求已經不是原始意義上的自然需求,而是加工工業和新技術主動創造和刺激出來的需求,是工業和商業引領的需求)。二是為了滿足高端消費、奢侈消費,導致糧食的低效使用和浪費,從而進一步導致需求增加。最後一個原因才是為了購買價格較高的工業日用品和應對日益見漲的各種生活開支,或由於看到依靠職業薪酬生活的其他階層收入快速增長等因素導致農民被動提高農產品價格。但是在中國,糧食價格是受到政府管製的,農民即使有提高糧食價格的意願也不一定完全能夠實現。通貨膨脹引發的價格上漲是由下遊向上遊傳導的,這是通貨膨脹背景下價格傳導的規律。

在有些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非自然調整也是通貨膨脹的推手之一,非自然調整指的是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官方或產業壟斷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掠奪性定價。這種情況同樣屬於下遊產品推動上遊產品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