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65(2 / 2)

商業銀行對已經有歸宿的資金可以繼續、重複運用,再次獲利的貨幣擴張功能,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擴大市場流動性、提高資金使用率、增加信貸資金來源、促進經濟增長的天然法寶,而它的另一麵即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則經常被忽略。在金融業不發達、融資手段貧乏的時代,商業銀行的貨幣擴張作用對通脹的推力是不大的,因為那是貨幣短缺的環境。今天就不同,今天的融資渠道眾多,無數的金融衍生產品都具備杠杆功能,所有這些推動通脹的因素在經濟的海洋裏都會推波助瀾。這些力量交叉堆積、疊加放大後形成的巨浪是很難遏製的。

貨幣在銀行反複進出的運用狀態,雖然是自然流動,但並不意味著不可控,隻不過直到今天尚沒有理想的技術控製手段。也許,理想的技術手段並不存在,最終還得依賴貨幣思想和金融思想的根本性變革。

在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信貸投放每年以10%,甚至二十幾的速度增長,GDP每年以10%左右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長,國家稅收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甚至幾十的速度增長,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作用,絕大部分平民年收入的增長不會超過5%,21世紀的前10年,很多人的實際收入甚至還在持續下降。如果把信貸投放看作經濟增長的動力或源頭,把民眾收入看作經濟增長的結果,那麼,動力與結果是那麼不對稱。信貸投放從銀行出去的是實實在在的貨幣,這是公眾的存款,它一點水分都沒有。信貸投放不是往蒸汽機車的鍋爐裏添煤,煤在鍋爐燃燒變成蒸汽動力,然後推動火車前行,煤的燃燒動力可以拉動貨物列車前進,其中的能量轉換是有損耗的。但貨幣不是煤,它沒有損耗,反而一般都是增值的。

在當代,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早已不是傳統的、符合金融學宗旨和市場買賣原則的借貸關係。企業對商業銀行大規模、大比例負債,推動著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大,本來是出於商人的欺詐和極端逐利本性,但商業銀行明知如此也要放貸,同樣是為了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也是出於極端逐利的本性。

中國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報》稱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77%。實際上,如果銀行與企業真正履行貸款合同,不能如期還款的企業至少有30%。對待這些企業,到了還款日,銀行往往采取展期的方式,讓企業循環使用這筆貸款,企業隻要能按期付息,在賬麵上,銀行的流動性就仍然會是正常的,銀行的資金就仍然會被認為是安全的,貸款本金就隻能假設仍然安全地在企業手中了。中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很多大中型企業集團,都是這樣長期占用銀行的貸款生存。對於這些企業,一家銀行的一筆貸款可以用這種方法無限循環,如果一家銀行認為這家企業負債比例很高,現金流有危險,硬要收回貸款本金,即對企業清盤的話,那麼這家企業就會向另一家銀行貸款以用於償還上家銀行的老貸款。除非是幾家貸款銀行聯合對這家資不抵債企業清盤,企業瀕危的麵貌才會顯露,但除非出現經濟危機,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會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