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脹的推動者和分羹者 存款原來可以這樣玩
商業銀行獲取存款有很多門道,與企業聯手開立並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承兌彙票就是常用之道。銀行一般是先貸款給企業,企業再將這筆錢作為保證金存入銀行,銀行隨後會開具承兌彙票給企業,企業再用這張彙票到另一家銀行貼現。一位中央銀行的官員曾對此舉例說:一家本身並無資金的企業在某家銀行貸款1000萬元,隨後即存入這家銀行,並作為保證金申請承兌彙票,如果保證金是50%,銀行可以開出一張2000萬元的承兌彙票。接著這家企業可以拿著這張承兌彙票到另一家銀行貼現,扣除貼現率即可得到1800多萬元的資金。重複上麵的過程,企業又可以拿這筆錢作為保證金到另一家銀行開立3600萬元的承兌彙票,再次找一家銀行貼現後即可得到約3200萬元資金。以上的過程可多次重複使用。[ 《多繳9000億以後》,《新世紀》周刊,2011年第35期。作者引用時對其中的數據做了重新計算。]這是今天銀行常用的一種虛增存款規模的手段,是銀行推動通貨膨脹的一個途徑。
在大部分國家,當通脹威脅到社會穩定時,政府在金融領域會出台一些“權宜之計”進行調控,比如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在中國還有一個宏觀調控手段,即控製銀行的貸款規模),但貨幣投放和信貸投放的絕對值比上一年仍然是增加的,隻不過增加的幅度降低了而已。然而,即使這種很溫和的“增幅”降低,並不是實際投放數量比上年減少,也往往會在經濟界,尤其是金融界招來很多“沒錢了”的不滿情緒。其實,經濟領域的錢仍然很多,泡沫仍然很嚴重,隻不過是稍微小了點,或者僅僅是出現“小了點”的趨勢。這就是當代主流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發展實踐的現實。
持續不斷的通貨膨脹把商業銀行培育成現在這個樣子,它的構造、品質和氣質都是由通貨膨脹造就的,產品和服務也完全是為適應通脹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商業銀行推動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又造就了今天的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