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49(2 / 2)

通貨膨脹既是掠奪公眾財富的一種手段,也是調整社會財富分配的一種形式。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唯有中央政府才有條件、有手段、有力量啟動。美國2005年以後出現的次貸危機,其政策源頭是美聯儲自2000年5月以後的連續13次降息,金融機構作為投機者隻不過是出於商人極端逐利的行業本性,利用並放大了美聯儲的錯誤政策,推動了通脹的實現。美國還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由於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仍然掌握在政府以及國有企業手裏,政府啟動通脹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更多。如果拿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和不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比較,兩類國家啟動通脹的手段和能力是有很大差別的。從美國2005年前後的通脹和中國21世紀的持續通脹看,美國的通脹主要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造成的,中國的通脹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共同造成的。具體說,中國的通脹主要是政府主導的高速工業化、城市化引發的一係列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造成的,如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大規模的資源開采、大規模的工廠在建、高額的稅收、高昂的社會運轉成本、快速攀升的消費需求,以及奢侈消費群體和奢侈消費能力的增加等。

在美國這樣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權力很有限。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要啟動一項社會投資需要參眾兩院的審議,美國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50%以上是掌握在私有公司和大眾手裏,政府要啟動一項投資需要有極其充分的理由,並要經過政府首腦與議會的多次協商和審議,美國的投資受到國家法律的製約。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中國許多具體的財政開支和投資計劃一般不經過人大,隻有宏觀政策和計劃,比如“五年計劃”以及特別巨大的項目才經過人大。政府要進行什麼投資,基本上都能做到,國家對投資控製的法律並不是很詳細。政府投資的便利條件是因為它控製著國家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國有經濟在結構和總量上仍然占控製地位。

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和不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形成通脹的能力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為兩類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有很大的區別。在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法律體係完備,社會經濟可以按照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規則運行,政府的行為僅僅是一種瞭望、監督、服務、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公正、公平的職能,政府行為主要表現在“糾偏”上,其自身不參與商業競爭。比如美國政府在1902年2月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摩根等金融巨頭的北方證券公司提出控告,最終導致了北方證券公司的解散。1911年,美國政府又對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提出控告,最終使這家公司倒閉。標準石油公司早在1879年就壟斷了全美煉油業的90%,並控製著全球的石油開采、提煉和運輸。而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由於不具備市場經濟的法律體係,政府直接主導甚至直接實施國家的各項建設投資,通過國家控股的生產和貿易企業直接參與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商業競爭,直接幹預具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問題。如2011年10月溫州的中小企業債務危機爆發後,國務院就召開常務會議出台了很具體的對小型和微型企業的金融和稅收支持政策。這些政策甚至細到稅收怎麼做,銀行怎麼做,銀行監管機構怎麼做,但是這一切都是階段性的,因為今天可以這樣做,明天就可以不這樣做。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法律基礎並沒有改變,民營小企業麵臨的社會經濟環境並不會因此有根本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