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50(1 / 1)

第7章 通貨膨脹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經濟怎能“拉動”

寫到這裏,不能不說說經濟界的一個爭論熱點,那就是經濟發展由誰拉動。

金融危機之後,經常見諸媒體的爭論是:未來的二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究竟是應該以投資拉動為主,還是以消費拉動為主。投資與消費本來就不是矛盾的關係,它們是一種共生關係,經濟史上從來就沒有隻投資不消費的故事,也沒有隻消費不投資的故事,投資本身就是為了消費。如果不消費,投資幹什麼?

一座大樓建了之後,不就是為了居住嗎?同理,消費本身不就是投資的自然結果嗎?一個農民秋後備下生產資料,在麥田播下種子,他的投資不就是為了來年消費這些麥子嗎?上一年不投資,下一年會有糧食吃嗎?

這裏不存在誰優先、誰拉動為主的問題。投資與消費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關係,它們不僅是一個“互動”的關係,還是一個“共動”的關係,這一過程不是階段性的,而是永恒的,隻不過表現內容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罷了。中國在部分領域的投資是過剩的,並且嚴重過剩,即便在這種環境中,投資也是經常性的不斷需求。

比如,總有道路需要維護吧,總有危舊建築需要重建吧,企業總有設備需要更新吧,科學研究帶來的新材料、新產品需要製造吧,社會發展出現的新興產業也要投資吧。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根本就不會存在是投資拉動為主還是消費拉動為主的問題,投資與消費在宏觀時空上是同時發生的,它們沒有順序。這個問題其實是製造出來的,背後的真相經常被無休止的爭論掩蓋。

爭論背後的真相是:投資要不要有真實需求?投資必須要有真實需求,沒有真實需求的投資、虛假的投資,哪怕一個銅板也不應該。中國在現代化、城市化的投資中出現的問題是:為了眼前利益、集團利益,甚至個人利益而與國家、民族、大眾根本福祉相悖的投資並不鮮見。這些投資中的一些項目都沒有真實的社會需求,有些項目還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今天投資明天就要治理的投資,也就是總是在投資中解決投資造成的問題的投資。

誠然,曆史上曾經出現過投資優先,真實的消費需求被壓製的情況,不過一般發生在特殊的曆史時期,比如戰爭後的重建、嚴酷自然災害後的恢複。俄國十月革命以後、中國的共和國建立早期,以及中國石油工業翻身前的那些年代就是這種情況。

再有,“拉動”本身既不是真正市場經濟的詞彙,也不是真正市場經濟的行為,它更像超凱恩斯主義,是政府強力幹預經濟的表現。相比較,自然的“帶動”,才是市場經濟的現象。如果到了不得不幹預經濟的時刻,“拉動”一下不僅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而天天“拉動”,一定不是市場經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