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昨天的危機不遙遠 實體經濟遭受世紀性衝擊
2008年下半年的兩房事件後,全球金融危機形勢加速惡化。9月份,美國和歐洲金融機構的問題開始集中爆發。
2008年 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這家擁有158年曆史的投資銀行由於涉及次貸,虧損嚴重,公司股價一年內下跌了近95%,債務總額達6130億美元。
9月14日,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有著94年曆史的美林證券與美國銀行達成被收購協議,以約440億美元被對方收購。
同日,為防止全球股票市場和其他金融產品交易市場陷入恐慌,全球10家銀行,即美國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美國花旗集團、瑞士信貸集團、德意誌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和瑞士銀行,宣布設立總額達700億美元的資金池,聯手自救。
9月16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將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陷於破產邊緣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將持有該集團79.9%的股份。這也意味著美國政府仿照“兩房”模式接管了AIG。AIG股價至此已下跌94%,市值由1800億美元跌至108億美元。AIG擁有超過10萬名員工,在超過100個國家銷售保險。
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批準了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幸存的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根據美聯儲的這個決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以後可以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吸收存款,還可以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永久享受從美聯儲獲得緊急貸款的權利。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一聯合舉動是破天荒的,在外界看來,很有點屈尊的意味,這說明它們的虧損要比外界預想的更嚴重。至此,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格局被徹底打破,美國金融機構麵臨著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重組。要知道,它們都是在全球有著偉業的金融機構,曾經被中國的銀行視作“基業長青”的楷模。
9月19日,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主要用於從金融機構手中接收不良抵押貸款資產。這是自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金融救助計劃。為了籌措這筆史無前例的巨額經費,美國國會隨後將政府舉債的上限從10.6萬億美元提高至11.3萬億美元。這是大蕭條以來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最大的一次幹預行動。
此後,許多西方國家也紛紛采取行動。大洋洲、歐洲、美洲以及眾多亞洲國家紛紛向金融機構注資,如英國向各大商業銀行提供高達500億英鎊的資金,以增強市場的流動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政府宣布為銀行存款提供擔保等。
截至2008年11月上旬,美國有19家銀行破產或倒閉,其中包括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印地麥克銀行(IndyMac Bank),以及第一優先銀行(First Priority Bank)。
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從救助貝爾斯登開始,美國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已經實施和計劃實施的救市計劃資金約有2萬億美元。
10月10日,道瓊斯指數曾一度跌至8000點以下,自2007年8月以來,道瓊斯指數跌幅近40%,日經股指跌幅超過50%。日本《每日新聞》10月11日報道稱: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資產縮水27萬億美元。
11月10日,在AIG公布巨額季度虧損後,美國政府及美聯儲將對其的救援金額提高至1500億美元以上。
2008年7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金融穩定性報告》中指出,由次貸危機所引發的損失將在1萬億美元左右。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努裏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估計,次貸危機所產生的虧損大約是1萬億到2萬億美元,可能讓美國付出將近3萬億美元的代價。即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保守估計,如果將損失分攤到每個美國家庭,這個數字也高達9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