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67歲時開始作畫,在他一生的最後12年中創作出了數千幅。他的畫,線條保持著書法的特點而更挺拔、更明快;所用顏料鮮豔、透明。1932年後他才開始用不透明的顏料。他從不用自然景物入畫,而近於抽象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可以被看作開創印度現代藝術新紀元的前驅。
當然,一個作家創作數量如此巨大,而創作生涯如此漫長(60餘年),其作品質量不可避免地參差不齊。泰戈爾的許多詩、歌、繪畫和小說將會被忘記,但是那另一部分作品,就其偉大意義而言,無疑將會永垂不朽。這部分作品,是印度文學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神敬重我的工作,但他喜愛我歌唱。”(泰戈爾)
“東方聖人”
綜觀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一生,他的創作活動領域是如此寬廣,對印度、對世界的影響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在近現代印度史上的地位,也許隻有聖雄甘地才可以匹敵。
事實上,甘地本人就是最早認識泰戈爾的影響遠遠超出其創作範圍的人之一。聖雄盛讚羅賓德拉納特為“偉大的哨衛”,印度榮譽的守護者。而今,泰戈爾在人們的記憶中已不再僅僅是一位大詩人,他作為一位偉大哲人、思想家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公認。任何對泰戈爾的全部貢獻加以評價的活動,都必不可少地包括對其哲學世界觀、宗教思想和教育觀點的研究,而不能單單著眼於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
當然,泰戈爾給人們的主要印象還是一位文藝巨人。他的思想和感情在詩、歌、畫中得到了優雅而自然的抒發,使他集歌手與哲人於一身。他的作品,單從卷帙量上也足以驚人。
在孟加拉,農夫們、船工們交口傳唱泰戈爾那些動人的詩篇和歌曲。從13世紀的阿米爾·庫斯洛之後,印度沒有產生過一位像泰戈爾那樣,在音樂與詩歌兩個藝術領域都做出如此偉大貢獻的一位天才。如同歌德影響了他那個時代的德國文學一樣,泰戈爾作為文壇泰鬥也深刻影響了印度現代文學。整整一代作家的創作都帶有他的特征,而且這種影響無疑還會永遠持續下去。
泰戈爾三訪英倫時,除羅林斯坦和葉芝等友人外,還與龐德、辛克萊等許多嶄露頭角的作家交往。他的獲獎使他成為歐美文學界一個重點研究對象。晚年他更是投身於廣泛的國際文化活動中,在紀念莎士比亞、歌德等的大會上,在英國、美國,在拉丁美洲,到處都有他的影響存在。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文壇上樹立起一座堅實的藝術豐碑。
泰戈爾的中國緣
泰戈爾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就開始受到中國文化界的關注,作品零零星星地被譯成中文。最初是陳獨秀的四首五言古體譯文《讚歌》,選自《吉檀迦利》。之後是劉半農的白話譯文四首,選自《新月集》。“五四”以後,他作品的不少英譯本,被轉譯成漢語與中國讀者見麵,第一部中文詩集是西諦(鄭振鐸)譯的《飛鳥集》。此後各種翻譯、介紹和評述泰戈爾作品的不斷出現。那些清新雋永、韻味遠窮的小詩,風靡一時,對中國現代作家的早期創作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泰戈爾是一位深為中國讀者熟悉、喜愛的印度詩人,他的作品在中國流傳極廣、影響巨大,甚至可以這樣說:中國新詩的發展有著泰戈爾極其重要的功績——正是他的影響使得繁星春水般的“小詩”茁生在中國新詩在早期白話詩之後難以為繼的荒野上。“小詩”的代表詩人冰心就自承是受泰戈爾詩歌的啟發而開始寫作的。鄭振鐸在其譯《飛鳥集》初版序中說:“小詩的作者大半都是直接或間接受泰戈爾此集的影響的”,郭沫若也表示無論是創作還是思想都受到了泰戈爾的影響(參見《沫若文集》之《序我的詩》《泰戈爾來華之我見》等篇)。此後,中國詩壇上一種表現隨感的短詩流行了起來,如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其中許多富有哲理、晶瑩清麗的小詩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輾轉模仿的很多,幾乎影響了一代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