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潛力是巨大的,一些人困於人性的弱點和思維局限的束縛,所以庸庸碌碌的走過了一生。傑出人士之所以能拒絕平庸,是因為他們做事非常專注,正是這種專注思想讓他們突破束縛,突破極限,突破命運的樊籠,最終締造了傑出的事業。
1.專注目標鋪就成功之路
史蒂芬·史匹柏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製片人,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如此年輕就取得此等成就,他是如何做到呢?他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
史匹柏在十二三歲時堅定地認為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事實上在以後的歲月裏,他都一直專注於這個目標,從未放棄,直到成功。在他17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後,當場他就決定要怎麼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史匹柏可不一樣,他有個性、有思維,他知道他要什麼。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做法。
於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當天他故意地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等字。然後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專注交談中學習、觀察並發展出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敏感來。
終於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錯的片子,因而簽訂了一紙7年的合同,導演了一部電視連續劇。他的夢終於實現了。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目標,但是一部分人對目標三心二意,這注定他們一生的平凡。另外一部分人一直專注於這個目標,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這注定他們是傑出的。
再來看看傑出人士菲爾·強森的例子。他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缺席”了。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而不求上進的兒子,覺得在他的員工麵前丟盡了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去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想,整個洗衣店肯定就毀了——破產,一無所得。
菲爾·強森如果滿足於父親給他的現成的家業,就從這個眼前利益出發,去幹洗衣店的工作,那麼就不會實現他自己的長遠目標,他就會成為千千萬萬的小小洗衣店的老板,就算經營得還可以養活自己的話。菲爾·強森沒有受眼前利益的驅使放棄自己所喜歡的機械工作,他誌不在此,誌在高遠,所以,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事業並專注的去實踐它,於是他成功了。
一個人最理想的就是把自己喜愛的事情和專注的思維結合起來,但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一部分人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突破了命運的牢籠,獲得人生的成功!
2.專注於一個音符
傑出的演技派電影明星達斯丁·霍夫曼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時,講了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為《畢業生》那部電影做宣傳,碰巧與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在同處接受訪問。主持人問起史氏,何時是他一生當中最感到驕傲的時刻一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聲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認,最後,他說:“我坐在這裏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這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在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1’比較好?還是‘3’?當我最後發現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發現那一個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刻!”霍夫曼說,他被大師那種心無旁鶩專注的精神感動得當場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