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那個年代,那些傳奇(3 / 3)

張謇是這些人中當之無愧的標杆,他開創了以一家企業建設一個地方的“南通模式”。他在南通的建設,帶有強烈的個人奮鬥色彩,所謂“上不依賴政府,下不依賴社會,全憑自己良心做去”。難怪南通有個說法:“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

這批人踐行社會責任的形式多種多樣,盧作孚在企業兼並中不讓一個員工下崗,陳光甫始終保持員工收入在同行業中居於前列,榮德生創建江南大學,周學熙出巨資捐建寺廟……

為什麼這個時候寫?

現在來寫一百年前的那些商人,自然是古為今用。

有人說過,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用在當下,用在這本書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眾所周知,自從1840年英國人用炮艦強行打開中國大門開始,古老的中國風雲激蕩,被迫改革開放,迎來曆史上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曆史巨變中,商業無疑是時代進步最為強烈的催化劑之一,實業報國也成為許多有誌之士嶄新的報國之道,而新型商人群體的出現,既是社會大變革的動因,也是社會階層大分化的成果。

《大商傳奇》中的這12位大商人,都是時代激流中的弄潮兒,在1895年至1955年這一長達60年的大輪回中,他們有過五關的傳奇,也有走麥城的慘遇;有處理政商關係的苦惱,也有踐行社會責任的喜悅;有埋沒於底層時的青春憤慨,更有高處不勝寒的壯年困惑。

令人驚歎的是,清末民初的改革開放正在當代中國重續,很多領域都在上演驚人相似的故事。因此,第一代創業者的商戰謀略、危機對策、社會責任與人文情懷,對於當代中國企業家群體來說,無疑是最為生動實用的事業與人生參考坐標。

這批人身上,值得借鑒的東西很多。

大的格局上,比如,國有資本、外來資本與民營資本這“三國演義”該如何應對?企業做大後政商關係怎樣處理?與社區、社會如何才能和諧共處?

微觀角度看,比如,企業快速擴張中如何把握速度?日常運營中如何控製現金流?資金鏈斷裂後的危機對策?同是債務危機,張謇的大生集團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最後被迫清盤;而榮氏兄弟的申新集團,雖然也危機四伏,步步荊棘,但最後還是涉險度過。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大企業家的背後,都有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所在的企業,也大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與企業文化。至於這些人身上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共同點,就不再一一列舉,比如都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創業,差不多都趕上了一戰前後的大好時機等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毋庸諱言,當代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太理想,商人群體的整體素質不是很高,有知識無文化者眾,無知無畏者更不少。這樣的“野蠻生長”狀態,從中長期看,絕不是民營老板及其企業的福分。改變這種現狀的根本途徑,就是學習,要敢於向外國學,也要善於向國內學;要勇於向當代人學,更要勤於向前輩們學。

對於當代中國商人而言,這12位大企業家的創業故事,應該算是一份不錯的教材,畢竟,曆經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事跡卻依然像璀璨的星辰,閃爍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