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那個年代,那些傳奇(2 / 3)

1895年後,新型商人中湧現出一大批成功人士,為什麼偏偏選擇這12位?

首先,當然是因為這些人的企業做得夠大。這12位大商人,全都是當時的行業翹楚,他們的企業在各自領域裏基本上都是NO.1。比如,盧作孚被稱為中國船王,榮氏兄弟是麵粉大王,劉歆生是地產大王。

但做得大,財富多,並不足以為世人楷模,我們最看重的,還是這些人的創新能力、理想信仰與社會責任意識。民國年間有錢人多的是,生意做得大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在生產技術、公司治理與商業模式上,大膽創新並成功實踐的,其實不多,而這12位,恰恰是其中集大成者。縱觀這些人的一生,可以發現,他們不僅是中國新式工業的拓荒者,更是新型商業的奠基人,他們所精心打造的新興產業福澤萬民,他們所創造的許多商業模式垂範至今,他們在踐行社會責任上堪稱楷模。

在重大產業開拓方麵,這些人是勇士。

人們都知道,關於中國的民族工業,毛澤東有“四個不能忘”的說法:重工業不能忘了張之洞,輕紡工業不能忘了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了範旭東,航運業不能忘了盧作孚。

類似的比喻,在這12個人身上,還可以有很多。比如,機械製造業不能忘記嚴裕棠,葡萄酒釀造業不能忘記張弼士,百貨業不能忘記馬應彪,旅遊業不能忘記陳光甫……

在商業模式創新上,這些人更是精彩不斷,創造了很多個第一。

馬應彪推出中國第一位女售貨員,第一個女模特,第一張優惠券,第一家融百貨、娛樂場、餐飲街、賓館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陳光甫在一百年前就在上海銀行大力推廣零存整取、小額貸款、教育儲蓄,倡導諸如生日送鮮花、紅白喜事卡等VIP服務,他發明的銀行貸款業務風險調查,更是開國內銀行業先河……

而地產大王劉歆生所探索的地產開發模式,今天依然為許多開發商照搬照抄。比如,為提升地塊商業價值,不惜重金修路,甚至直接買車開通新的公交路線;為提升小區人氣,與銀行、郵局、商社合作,落實配套設施;除了自建自賣,他還發明了半租半賣、隻租不賣,甚至嚐試了類似BOT形式的合作開發……

至於張弼士推銷張裕葡萄酒時的體驗式營銷,劉鴻生賣煤時的按質論價,周學熙引進外資時的專利買斷等等,今天依然被人們廣為使用。

在公司治理上,這些人也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

張謇打破以往“要麼官辦要麼商辦”的企業形式,獨創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紳辦”模式。這一模式,由德高望重的士紳一手托官、商兩家,在保證股東收益的前提下,由士紳負責企業日常經營,這樣既提高了企業管理效率,也提高了職業經理人地位。

馬應彪以骨幹員工持股,來提高公司向心力;榮氏兄弟則直接與管理層中的核心人物合股辦廠來保證集團最大利益;嚴裕棠為減少內部摩擦,曾嚐試設立“中央業務會議”機構,讓兒子們輪流坐莊;唐星海為提高生產效率,堅決廢除工頭製,讓泰勒式管理在中國落地開花……這樣或大或小的創新,在這12個人的商業生涯中,幾乎隨處可見。

在踐行社會責任上,這些人更是一馬當先。

單從學曆上看,這12個人很不均衡,有狀元、有舉人、有留學生,也有自學成才者。像劉歆生、張弼士、盧作孚、榮氏兄弟充其量算是小學畢業,而劉鴻生也隻是個大學輟學學生。但這些人都有寬廣的人文情懷、遠大的人生理想、堅定的宗教信仰,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中過半數人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剩下的人不是半儒半佛,就是胸懷儒家修齊治平理想。與那些有知識沒文化甚至窮得隻剩下錢的所謂大款們相比,這是一群真正意義上的大商人,是全球標準下的大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