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現代中國經濟舞台上,寧波幫是最重要的商幫之一。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寧波幫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廣泛的社會關係、強烈的市場意識,在近代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上海確立了霸主地位。
祖籍定海的劉鴻生,是寧波幫中後來居上的巨商之一。他出身底層,無依無傍,從跑街開始,10年間成為百萬富翁;又10年間,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企業有70多家,成為中外聞名的“火柴大王”、“水泥大王”與“煤炭大王”。
劉鴻生幾乎具備了一個商人所需要的各種性格特征: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長袖善舞,審時度勢。他出身草根,深知社會資源的珍貴,從不拒絕和各色人等來往,從宋子文到杜月笙,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的創業軌跡,近乎完美地詮釋了一段個人奮鬥傳奇。
楔 子
1918年年底的一天,上海,霞飛路西段,劉鴻生家族的公館。
這是一座占地30畝的大宅。如果要從大鐵門走到主樓的話,得走上好半天。
亮燈時分,青幫三巨頭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聯袂前來,參加慶祝公館落成典禮,這讓前來迎接的劉鴻生夫婦受寵若驚。
女主人葉素貞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了,仍然清雅秀麗。10年前,這位蘇州名門富商之女,因為要嫁給“窮跑街的”劉鴻生,遭到父兄的強烈反對,哥哥甚至直斥劉鴻生“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今,上海灘的名流顯貴差不多都是劉公館的座上賓,這讓她難免有一種揚眉吐氣的快感。
此時,劉鴻生年僅30歲,距他下海創業,剛好一旬。
“叛徒”
下海創業者,十有八九是被迫的。
劉鴻生也不例外,隻不過逼其下海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偉大的上帝。
劉鴻生祖籍定海,出生在上海,祖業就是經商。
劉鴻生祖父劉維忠終生經商,中年時遷居上海,開辦了一家戲院“丹桂茶園”。雖然收益頗豐,卻日夜鬱鬱於心,自覺有違父訓,沒能光大父業。更令劉維忠耿耿於懷的是,他的兒子劉賢喜,雖長於理財,卻不善於生財。
劉賢喜在招商局的輪船上做賬房,特別是做到了往來於上海、溫州間客輪的總賬房,是廣有生財之道的。可他卻自矜身份,自潔素行,不圖汙利。結果,往往一年的總收入還不如一個地位最低的茶房。
與親朋敘舊,劉老爺子總是不時搖頭浩歎:“賢喜隻能為人傭,而不能用人。須知為人傭者,雖顯要而至總管,那總是傭仆哇!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光緒十四年(1888年),劉鴻生出生了。很少有人知道,劉鴻生是一個早產兒。
一天早上,不足9月身孕的劉母前去菜場買菜,在路上被一輛沿街兜客的“野雞馬車”撞倒,兩天後,生下了劉鴻生。
1894年,劉賢喜拋下妻兒,中年早逝。此時,劉鴻生虛歲不及7歲,他、母親和弟弟抱成一團,悲聲痛哭。
頂梁柱斷了,劉家立即斷了經濟來源,“家裏的銀箱隻存當票,不藏銀洋”。
幸運的是,小鴻生有一位勤勞的母親。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母親的堅毅,她那日夜操勞的身影,讓年幼的劉鴻生一生都難以忘懷,成為他一生為人處世最深層的動因。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質樸的劉母堅信的真理。因此,供孩子讀書是她生活中最核心的內容。
作為長子,劉鴻生深知能讀書不易,因而非常刻苦勤奮。
13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聖約翰中學;17歲時,再考入聖約翰大學。
在聖約翰大學,劉鴻生各門功課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貴的學費,而且每月能領到獎學金貼補家中的生活。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勤奮好學的中國學生,不僅受到親鄰誇獎,還吸引了上帝的眼球。
1906年深秋,一天下課後,18歲的大二學生劉鴻生被洋校長卜舫濟特別召見。
“O.S(劉鴻生英文名),你是‘聖約翰’的優等生,我們都在注意你。我們決定,明年保送你到美國留學,把你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牧師。上帝保佑你!4年後,你回到上海,專任牧師,兼任本校講師,月薪150銀元,還給你一幢花園洋房。哦,我的孩子,上帝賜給你好運!”
對家境窮困的劉鴻生來說,這可是令人羨慕的天賜良機。卜校長滿以為小劉會感激涕零,誰知這個窮學生不僅沒有喜形於色,反而回答說“回家與母親商量商量”。
當天晚飯後,劉鴻生告訴母親:“今天下午卜校長找我談話,打算明年送我去美國留學,我還沒拿定主意。”
“這是好事呀,有什麼好猶豫的!”母親一臉自豪,“你阿爸地下有知,也會為你高興的。”
“可是,4年後學成歸來,學校讓我當牧師。”
“什麼?當牧師?鴻生,你信耶穌嗎?”母親瞪大了眼睛。
“到現在為止,我是不信的。”劉鴻生脫口答道。
“連你自己都不信,你又怎麼去布道傳教說服別人呢?這是大事,你要想清楚。你想清楚後做事,阿媽不會阻攔你。”
“我知道怎樣回答校長了。”劉鴻生沉思著說。
第二天,劉鴻生走進校長室。一臉期待的卜校長,怎麼也想不到窮小劉居然向他說“NO”!一怒之下,這位洋大人當即將劉鴻生開除。
走出校門,劉鴻生百感交集,依依回望。他知道,離開聖約翰大學,就意味著家徒四壁的自己就此失學,唯有下海謀生了。
望著校門,他暗下決心:上帝有什麼了不起,等著吧,總有一天叫你認識我劉鴻生!
12年後,這位“上帝的叛徒”衣錦還校了。因為捐資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社交館,聖約翰大學不僅隆重歡迎了這位棄徒,而且授予他“名譽博士”,邀請他任校董。卜舫濟校長更是前倨後恭。
借 力
離開聖約翰大學時,劉鴻生年僅18歲。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位18歲的學生,一踏入社會便表現出超人的成熟老到。
此時,正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政治上,清廷已在搞“預備立憲”,並於前一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因而,經濟上也更受製於外國了。在上海這個開放得最早、外商最多、租界最廣、號稱“十裏洋場”的大埠,這一點反映得最敏銳,也最典型。
初離校門的劉鴻生馬上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把謀生的著眼點放在了租界。
一開始,因為他沒有熟人,兩眼一抹黑,不得已,小劉同學隻能在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閘捕房當教員,教授巡捕們上海官話,但就是這種漢語老師,每月月薪也有40元,遠超一般勞工。
當老師當然不是小劉的人生目標,騎馬找馬,他很快打聽到了一個新缺:由洋人控製的租界司法機關“會審公廨”(相當於現代的法庭)要用一名翻譯,月薪80元。這個位置不但薪水可翻一番,更重要的是有了接觸商界的機會,劉鴻生決定把它作為第二塊跳板,謀取到手。這個職位,不知有多少英語係的大學畢業生盯著,像小劉同學這樣的輟學者想得到它,談何容易?
善於觀察的劉鴻生很快就掌握了個中彀要:能否被錄用,關鍵在一個叫謝培德的總翻譯身上。為此,他深入了解了謝培德:這個人隻有三十六七歲,鷹眼、尖腮,奸狡、詭詐而又陰沉,手段靈活,社交廣泛,喜人吹捧,愛貪便宜。劉鴻生專等了一個能單獨相處的時機,求見了這個謝培德,他使用英語,恭謹有度,未求職先求人,投謝培德所好,果被錄用。
又過了幾個月,小劉同學又不安分了。當了翻譯的他更清醒地意識到:要實現承繼祖業經商發家的夙願,最有效的途徑是直接借助於外商企業。可自己兩手空空,人海茫茫,誰是能拉自己一把的貴人呢?
與父親文人氣的自矜身份不同,下海伊始,劉鴻生就明白,這個世界花花轎子人抬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善於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有關係要利用,沒有關係要創造關係。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劉鴻生發現了一條捷徑,那就是充分利用鄉情。
寧波人重鄉情,凡是寧波人聚集謀生的地方,幾乎都組辦有“四明公所”(寧波會館,因寧波境內四明山而命名)或“寧波同鄉會”。 寧波府所屬的幾個縣,如鄞縣、慈溪、奉化、定海、鎮海、寧海、象山等在上海聚集的最多,實力也最強,旅滬寧波人同鄉會居全國鄉幫之首,而成大氣候、發大財的人也最多,如葉澄衷、周仰山、朱葆三、虞洽卿等大資本家,他們都是蔣介石所說的“善賈的阿拉甬人”。寧波商人也比較團結,比較齊心,願意幫助同鄉。
在旅滬寧波大商人中,擔任旅滬同鄉會會長的周仰山與劉賢喜相交不薄,劉鴻生幼時也曾見過他一麵。小劉思忖,此時相求,周老板多半會幫助自己吧。但劉賢喜已死去十多年,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不知周老板還有無那點兒舊情?
為了得到周仰山的幫助,劉鴻生做了精心策劃:
首先,他多方打聽周仰山的為人,確定周仰山講排場、喜體麵,願意提攜後輩。
其次,他給周仰山寫信,托一地位不低、聲譽頗好的同鄉入周府辦事時麵呈。信中叩安問好,執通家子侄之禮,如今父逝雖久,言猶在耳。暢敘幼時良好印象,傾訴孺慕之情。
再次,在周仰山回信後再次寫信,提及乃父生時曾一再叮囑以周伯為至親,臨終又囑咐多聽周伯教誨。
最後,兩人相約見麵。
一見到周仰山,劉鴻生便輕快地搶前一步迎接,周仰山身材不高,為避免他仰視自己,見麵時劉鴻生雙膝順勢下屈,並恭肅問安。
周仰山扳著劉鴻生的肩膀,仔細端詳,連聲道:“好!好!賢侄好相貌,好氣度,克安有後,克安有後哇!” 接著,周仰山親切地問起了劉家近況。
劉鴻生微微一皺眉,麵呈難色地回答說:“小侄有失老伯厚愛,在租界法庭當了一名翻譯,雖說薪水不算少,可那種地方……實是為生計所迫,不得已暫時棲身罷了。”
周仰山聽了,深表同情,“是呀!是呀!這碗飯終究是沒啥吃頭的!”
劉鴻生順勢請對方指點迷津,周仰山捋須笑道:“好辦!好辦!聽說開平礦務公司上海辦事處空了個跑街的缺,差事雖算不得上等,卻體麵清雅,憑你的才智,是大有可為的!”
這跑街的月薪是100元,另外還有傭金,掙多掙少,就看個人的本事了。劉鴻生越聽越高興,麵上卻不露聲色,隻是畢恭畢敬地微笑點頭。
“那煤礦是英國人的買賣,上海的經理是個叫考爾德的英國人,和我很熟,你既願意,明天我就帶你去見他。”
劉鴻生聞言喜出望外,倒身下拜說:“多謝老伯提攜!老伯大德,小侄銘於五內,終生不忘!”
就這樣,劉鴻生巧借周仰山之力,敲開了發財致富的大門。
倒 爺
周仰山的名頭果然很響。
一見麵,考爾德就非常給老周麵子,加上劉鴻生儀表不俗,英語流利,談吐得體,跑街的差事一說即成。臨分手時,這位老外更拍著劉鴻生的肩膀說:“O.S,阿拉喜歡伊!伊若喜歡,明天上班好啦!”
跑街,是商業行業的“外事人員”,要推銷,要催賬,要兼做對外聯絡,實際上就接近於現代的推銷與公關人員。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是劉鴻生對自己的一向要求。
剛開始跑街,劉鴻生就一個心眼兒用在“煤”和“銷”上。他留意察訪哪些地方用煤,用多少,時間、季節上有什麼變化;更用心考察哪些人在購煤上起作用,起多大作用。
不到半年,不同地方出產的煤,隻要他拿起一塊,就可以說出地名、產地、品種和成分,誰也騙不了他。很快,在上海同行中他就沒有對手了。
劉鴻生任職後,開平煤在上海的銷量日增,幾個月的時間,增加了一倍有餘。沒過多久,考爾德不隻是充分信任,而且是完全依賴他了。
能與領導迅速變成鐵哥們兒,除了真實本事之外,劉鴻生靠的是一“順”二“駕”。
上工前,劉鴻生即從周仰山處對考爾德的脾性摸了個清楚。這個因一頭黃發被人私下裏稱做“黃毛子”的考爾德是個十足的洋紈絝,驕橫自恃,嗜酒如命,好色無度,對職務隻是敷衍了事。好在他在錢財上並不貪,而且往往很慷慨。
作為下屬,劉鴻生處處順著他,不露痕跡卻又恰到好處,適時地送上些黃毛喜歡的時新名酒,花錢不多,效果卻很好。在“酒”上,劉鴻生可以說“順”得十分得體;在“色”上,一開始劉鴻生感到十分為難,但為了讓領導高興,不久二人即成為嫖友。
既然這麼煞費苦心地討好領導,劉鴻生哪會隻滿足於跑街,當然希望能更進一步。
這一天機會來了!考爾德酒足飯飽又玩得痛快,心情正好,又無人在側,劉鴻生方才開口。
“考爾德先生,為報答您的栽培,我又想了些辦法去增加銷量,不知可不可行?”
“快講!”一聽能增加銷量,考爾德馬上眉開眼笑,連連催促。
劉鴻生見這個黃毛已全神貫注,便亮出了他思慮已久的一整套方案。
方案是這樣的:
一、設法保住老戶頭,不斷開發新戶頭。辦法是勤跑勤訪,保持密切聯係,多給老戶頭些方便,逢年過節再送點禮,加深感情,鞏固關係。其中絕不可忽略的關鍵人物就是燒爐的師傅,別看是工人,可他說句“燒誰的煤好”,就有著挺大的作用,而且同行多朋友,還可借此開辟新戶。
二、按質論價,堅守信用。現今市場上賣的都是統煤,好壞相混,一樣論價,用戶也很不方便。如今若把塊煤與屑煤分開,分等出售,按質論價,雖費點事,卻給用戶很大方便,各取所需,銷路必然大開;再用中國一句老話“童叟無欺”,絕不以次充好,回頭客必多。
三、及時供應。勤動腦勤跑腿勤訪勤問,掌握一些用戶用煤時間,及時主動送達,真正將用戶看成衣食父母,依實需做出計劃,確保不積壓,不脫銷。
當時,煤炭尚屬實際使用不久,統煤銷售被視為當然,而居民與一些小爐號多用煤粉,卻不得不用高價一並買大塊煤;反之,一些專需塊煤的用戶,也得購進需量甚少的煤粉,又均不能丟棄,實是有些傷腦筋。可這種現象一是為時尚不長久,二是賣的人沒經此切身困擾,根本沒有想到,偏偏有心的劉鴻生覺察到了、想到了,當即使銷量激增。